湖州师范学院2022-2023年度艺术教育发展质量报告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校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生艺术教育工作的现实和长远意义,坚持明体达用的教育思想,扎根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深入推进艺术教育改革路径,不断提高学校艺术教育质量。

一、创新发展,打造了优质艺术教育课程群

1.顶层设计,做好通识课程的建设

为适应教育改革新趋势和人才培养新需求,构建彰显学校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结合学校本科教学实际,学校通识选修课程按9大模块进行归类,其中包括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等。通过审美教育,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鉴赏能力和阐释能力,培养学生在戏曲、绘画、音乐等方面的理解和创造能力。通识课程既包含如《设计艺术赏析》《音乐鉴赏》《花间道:花木文化鉴赏》《歌唱艺术欣赏及技法》等传统的艺术类培训课程,还有诸如《电影音乐赏析》《东方插花艺术》《性别社会学与女性主义电影欣赏》等深受学生喜爱的创新型课程。

 2.引建结合,丰富艺术类课程资源

为适应教育改革新趋势和人才培养新需求,构建彰显学校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结合学校本科教学实际,学校通识选修课程按9大模块进行归类,其中包括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等。通过审美教育,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鉴赏能力和阐释能力,培养学生在戏曲、绘画、音乐等方面的理解和创造能力。通识课程既包含如《设计艺术赏析》《音乐鉴赏》《花间道:花木文化鉴赏》《歌唱艺术欣赏及技法》等传统的艺术类培训课程,还有诸如《电影音乐赏析》《东方插花艺术》《性别社会学与女性主义电影欣赏》等深受学生喜爱的创新型课程。

3.互联网+教学,创新课程授课形式

为适应教育改革新趋势和人才培养新需求,构建彰显学校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结合学校本科教学实际,学校通识选修课程按9大模块进行归类,其中包括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等。通过审美教育,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鉴赏能力和阐释能力,培养学生在戏曲、绘画、音乐等方面的理解和创造能力。通识课程既包含如《设计艺术赏析》《音乐鉴赏》《花间道:花木文化鉴赏》《歌唱艺术欣赏及技法》等传统的艺术类培训课程,还有诸如《电影音乐赏析》《东方插花艺术》《性别社会学与女性主义电影欣赏》等深受学生喜爱的创新型课程。

二、教育与专业相结合,提升了艺术教育影响力

1.加大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的专业课程建设

艺术学院目前有环境设计(省一流专业)、视觉传达设计(市一流专业)、服装设计、产品设计、美术学(师范)、建筑学6个本科专业,涵盖设计学(省一流学科、市重点学科、校特色学科)、美术学、建筑学3个学科。音乐学院现有音乐学(师范)1个本科专业,是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校一流专业。现有省级一流课程《声乐演唱》《基础声乐》《视唱练耳》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基础钢琴及伴奏》1门。现有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住宅室内设计》、《互联网+视域下陶瓷文化艺术创章产业开发与推广》两门,省一流课程《住宅室内设计》、《互联网+视域下陶瓷文化艺术创章产业开发与推广》、《丝网版画研究》《印前与书籍装帧设计》,《景观设计基础》、《包装与POP设计》、《招贴设计》《蚕丝绸工艺美术考察与实践》八门,应用课程教学内容与科研项目相结合,为培养、提高学生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有效地支持了各专业本科教育,具有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为学校的美育建设和“君子之风”建设增加力量。

2.强化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学校参与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师资有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人文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等学院的专业教师,校美育委员会也聘请校外教师参与公共艺术教育。学校按照教师终身学习的思想,通过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讲座,开拓艺术教育教师视野、丰富艺术教育教师阅历,增加艺术教育理论培训的深度。更有计划地送派教师参加艺术教育教学研究、学术研究的相关会议,及时了解艺术教育发展动态,使艺术教育教师队伍群体的力量不断强大。

三、汇集地气,文化活动彰显艺术魅力

1.坚持深化我校艺术文化活动传统品牌。“胡瑗文化节”成为我校艺术教育活动的一个传统特色,已经连续开展了十届;校团委一年一度的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内容丰富、参与面广,成为群众性艺术活动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现已连续开展了二十三届;校团委每年坚持开展社团巡礼周,集中展示各品牌艺术社团的活动成果,现已经连续开展了二十一届。

2.创新培育一批艺术文化活动新兴品牌。校团委联合各学院举办五四晚会、毕业晚会等大型文艺活动,获得校内师生的一致好评。校团委立足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蚕丝绸)传承基地,带领青年学生做好蚕丝绸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参与含山蚕花节活动;发展蚕桑文化大学生社团和学生文创团队,积极研发主题周边等一系列具有湖师特色的蚕丝绸文化活动。

3.大学生艺术展演、学科竞赛取得新突破。学校在2022年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中取得了新突破,喜提舞蹈一等奖3项、三等奖2项,优秀歌手1人,学校因成绩优秀、组织有力获评“优秀组织工作奖”。鼓励艺术、音乐类项目参加“挑战杯”系列学科竞赛,其中音乐学院在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国赛铜奖2项。同时,艺术学院获浙江省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音乐学院获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赛金奖1项。

四、依托音乐学院,推进“湖音新青年”育人新模式

2022年,音乐学院加大学科发展力度,进一步调整与完善课程结构,促进音乐学科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积极探索“音乐+戏剧+创新”育人新模式。2022年,我院“湖州市音声资源数据挖掘与智能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获批湖州市重点实验室。2023年音乐学科获批湖州市“十四五”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学生在国内各类重要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近三年,学生在“挑战杯”、省师范生技能大赛、省大艺节等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共获省级以上奖项36项目,其中先后3次斩获包括“挑战杯”、计算机音乐等竞赛的国家级二等奖。“湖音新青年”音乐剧剧团入选市基层优秀文艺团队。“湖音新青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获团中央颁发的2021年度“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单位、优秀团队、优秀个人,获团省委颁发的2021年度浙江省高校暑期社会实践“十佳团队”、“百强团队”等荣誉,与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结为“公益伙伴”。

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亟待复合型美育教师的师资力量投入

以美育为任务的各级各类艺术教育课程,肩负着“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任务,这就要求这些艺术专业出身的教师钻研美学和艺术史,本身具有较深厚的艺术学养和良好的审美价值观,具备挖掘优秀艺术作品中人文内涵的能力。专业技能、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以及美学和艺术史素养三者的复合,构成了各级各类学校美育教师最基本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改进措施:要积极引进高端人才,聘请艺术名家、专家学者等定期讲学,营造浓郁的学术气氛,培养青年艺术骨干教师、艺术学科带头人,优化艺术教育师资的整体结构,改革和完善教学管理形式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关部门举行一些促进综合艺术教育发展的活动,如举办高校艺术教师美育经验交流会及相关的培训、选派教师参加美育培训等,为能形成具备综合性艺术教育知识结构和扎实教学技能的师资队伍提供进一步的保障。

2、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亟需进一步落实

开发地方课程,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湖州地方课程及其他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课程应该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载体,如湖剧文化、蚕丝绸文化等。我们需要进一步对地方文化进行关注和重视,保护传统文化和艺术教育可以进一步结合。

改进措施:以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蚕丝绸文化基地为契机,开展蚕丝绸为核心的美育课程,传承和发展蚕丝绸文化;以湖师戏社为平台,与湖州市文化馆紧密合作,加强湖剧培养,弘扬湖剧文化。

3、艺术教育需进一步紧跟当下

在数字时代下,各种媒体技术的出现为艺术教育提供了多种途径,然而数字媒体表现出来的快速传播特点,也会对艺术方面的风格创新、流派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得各种艺术作品出现同质化情况,艺术缺乏创新,更显得单调、无聊。为了促使艺术教育良好发展,恢复其鲜活的特点,就需要对艺术教育进行创新,确定创新发展的方向,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意识和能力。

改进措施:明确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寻找教学创新方式。充分利用数字媒体的传播技术,提升教学的灵活性,将学生的创作思维激发出来,将具有抽象性的艺术教育清楚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提升课堂教学的乐趣,推动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将各种移动设备应用到其中,将具有难度、抽象的艺术教学知识转变为容易理解的动画、视频、声音等形式的教学内容,学生将各种视觉信息综合起来,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