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乡村振兴这首壮美的交响曲,离不开人才这支灵动“指挥棒”。在湖州师范学院,有一支高校天团,化身新农人,在乡村上“狠活”!他们用科研成果当“神器”,用文化传承当“buff”,这波操作直接让乡村振兴“燃爆”!
10月下旬,位于安吉县天子湖镇的浙江国梁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正在收获对比测试塘里混养了5个多月的罗氏沼虾,共计190多个家系,并随即进行相关数据测量,包括荧光标记的颜色、体重、体长以及头胸甲的长度与宽度,每一尾虾经过统计分析后筛选出最优秀的“数据”,将成为公司明年配种的核心资源。
“广东那边的市场,他们养大虾,最好一斤4-5个,我们就要以生长性状快的这种品种给他们制种,比如有些地方需要抗病力好的,我们就要以存活率高的拿出来选育,育种的数据每年非常庞大。”浙江国梁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夏正龙介绍。
原来,每一代罗氏沼虾的种虾都要测量3万-5万尾,每一尾有10多个数据,工作量非常庞大。而此时,来自湖州师范学院水产专业的研究生就成为数据采集的主力军。该校水产专业研三学生马笑凯说:“对虾的一些表型进行测量,基本像雌雄的一些组织,一些采样方面的知识能了解得更透彻,突然感觉书本上的知识‘活’了一样。”

5年前,浙江国梁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与湖州师范学院建立了校企合作,专门研究罗氏沼虾种质资源与良种选育,经过科研攻关,团队选育的罗氏沼虾新品种“数丰1号”获得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委会审定通过,为罗氏沼虾第三个国审新品种。

“像我手里的这只虾,它就是一尾超大的雄虾,将近2两的规格,养殖周期在6个月左右,在生长性能上有很大的优势,这个虾它未来就是作为亲本进行传代。”湖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水产系教授易少奎介绍。
潘月明是罗氏沼虾的养殖大户,他说有了“数丰1号”让他和养殖户们养虾越来越轻松。他说:“最大的变化就是抗病力慢慢提高,长得也快,大的卖掉小的马上就长出来。在萧山也好,上虞也好,每亩的利润都在1万元以上,有大棚设施的,一年养两季的,要超过两万元。”

有了好的虾苗,不但养殖户收入增加,消费者也买得更实惠。现在,罗氏沼虾的价格也从过去一斤七八十元降到了四五十元。一代代优质罗氏沼虾的选育,离不开高校科研力量。为了提高精准育种的效率,湖州师范学院团队率先在国内研发出了高通量、低成本的罗氏沼虾的液相芯片,能精准抓取虾苗的抗病毒、耐寒性状和家系鉴定。目前,该芯片的技术已升级至2.0。最近,该团队又启动了基因编辑育种项目研究。
湖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水产系教授易少奎说:“基因编辑育种更直接,想改造它什么性状就怎么改造,可能1代就能完成工作,不用像现在一代代选育,可能要5代或者10代才能体现明显的性状的提升。基因编辑像一把剪刀一样,能把不好的基因剪掉,不是说转入新的基因,不存在生物危害性。”
科技赋能让乡村振兴跑出了加速度,文化赋能同样也让乡村焕发出独特魅力。长兴县水口乡的顾渚村,被誉为“上海村”,当地90%的村民从事乡村旅游产业。村民曹亮是紫笋茶的种植大户,但是他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他种的紫笋茶都是“土特产”。

“都是散装卖的,现在更精致了,有故事可讲。原来我们好的茶叶卖2000块钱左右一斤,现在可以到5位数一斤。”顾诸山记茶文化有限公司曹亮介绍。从去年开始,长兴县邀请高校教师团队到村里担任了文化特派员,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王娜就是全市首批文化特派员之一。

顾渚紫笋早在唐代便被茶圣陆羽论为“茶中第一”。当地多处摩崖有唐、宋历代文人石刻。 对此,由湖州市文化特派员王娜老师主导的《千年摩崖石刻焕发新生机》项目,通过沉浸式体验设计,将湖州茶史与石刻艺术深度融合,首创“茶文化历史跃然纸上”的互动形式,使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感知的当代美学载体。

“我们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游客拍照无法实现,因为有些在高处,有些模糊不清,带不走,拿不走,当时就用AI+3D扫描技术,把十处全部呈现出来,做成了明信片礼盒的套装形式。”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王娜说。
长兴县水口乡党建综合办公室宋宁宁介绍:“文化特派员给我们的旅游设计了大IP,茶小妹和陆小羽IP,还给我们设计了一些文创产品,产品礼盒类的大概有二十几款。”
与此同时,湖师院艺术学院还在村里成立了水口乡青创学院驻村基地,实现“高校+乡镇+企业”多方联动,目前校方已派驻50余名研究生完成101个创意项目,孵化11个市场化品牌。顾渚村构建起“人才下沉-创意孵化-产业反哺”的可持续振兴模式。
学术资源与乡村发展的精准对接,让一个个乡村产业不断升级蜕变。五年来,湖州师范学院坚持以服务湖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新增产学研基地、研究中心 (所) 等合作平台200余个,建立7家技术转移中心,组建110余支服务地方团队,承接服务地方项目1200余项,持续深化城市与大学的命运共同体建设。
【记者手记】
在安吉的虾塘与长兴的茶山间,我见证了高校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湖州师范学院师生用基因编辑技术让罗氏沼虾“优生优育”,以AI复刻千年石刻让茶文化“活”起来,学术资源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硬核”生产力。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数据采集到文创设计,这些“新农人”用科技与文化重新定义乡村价值——当知识扎根泥土,振兴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