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将美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各学段,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我校深刻把握这一要求,立足“明体达用”教育思想,扎根中华文化沃土,以创新思路推进艺术教育改革,持续提升艺术教育质量,切实发挥艺术教育育人价值。
一、创新发展路径,构建优质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1.强化顶层设计,夯实通识课程基础
为适配教育改革趋势与人才培养需求,我校结合本科教学实际,将通识选修课程划分为9大模块,“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模块为核心之一。课程设置聚焦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既开设《设计艺术赏析》《手工染艺》《戏剧鉴赏》《世界音乐史及作品赏析》等传统艺术类课程,夯实学生审美认知;又推出《宫廷绣研究与制作》《创意手工印染与成品制作》《陶瓷设计与创作》等创新课程,激发学生艺术创造力,助力学生提升审美情趣、鉴赏能力与艺术阐释能力。
2.坚持引建结合,拓宽艺术课程资源
我校以“外引优质资源、内建特色体系”为思路,丰富艺术课程供给。一方面,积极引入校外艺术领域专家、行业资源,联合专业机构开发特色课程;另一方面,依托校内学科优势,挖掘中华文化中的艺术元素,自主研发贴合学生需求的课程内容,形成“引进+自建”双轮驱动的资源格局,让课程既具专业性,又富文化底蕴与吸引力。
3.创新“互联网+”教学,优化课程授课形态
为打破传统教学时空限制,我校积极探索“互联网+艺术教育”模式:通过线上平台搭建艺术资源库,整合优质课程视频、艺术作品解析等内容,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借助直播互动、虚拟仿真等技术,让《手工染艺》《陶瓷设计与创作》等实践类课程实现“线上讲解+线下实操”无缝衔接,既提升教学效率,又增强学生学习体验,让艺术教育更具灵活性与趣味性。
二、教育与专业相结合,提升艺术教育影响力
1.加大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的专业课程建设
艺术学院目前有环境设计(省一流专业)、视觉传达设计(市一流专业)、服装设计、产品设计、美术学(师范)、建筑学6个本科专业,涵盖设计学(省一流学科、市重点学科、校特色学科)、美术学、建筑学3个学科。音乐学院现有音乐学(师范)1个本科专业,是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校一流专业。现有省级一流课程《声乐演唱》《基础声乐》《视唱练耳》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基础钢琴及伴奏》1门。现有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住宅室内设计》、《互联网+视域下陶瓷文化艺术创章产业开发与推广》两门,省一流课程《住宅室内设计》、《互联网+视域下陶瓷文化艺术创章产业开发与推广》、《丝网版画研究》《印前与书籍装帧设计》,《景观设计基础》、《包装与POP设计》、《招贴设计》《蚕丝绸工艺美术考察与实践》八门,应用课程教学内容与科研项目相结合,为培养、提高学生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有效地支持了各专业本科教育,具有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为学校的美育建设和“君子之风”建设增加力量。
2.强化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我校以“构建多元协同、动态成长的师资体系”为目标,一方面打破学院壁垒,统筹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人文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等多学院专业教师参与公共艺术教育,同时依托校美育委员会聘请校外艺术领域专家加入,组建内外联动的多元化师资团队;另一方面秉持教师终身学习理念,通过不定期邀请专家来校开展学术讲座深化理论培训,并有计划选派教师参加艺术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会议紧跟行业动态,持续赋能教师成长,不断壮大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
三、汇集地气,文化活动彰显艺术魅力
1.坚持深化我校艺术文化活动传统品牌。
“胡瑗文化节”成为我校艺术教育活动的一个传统特色,已经连续开展了十二届;校团委一年一度的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内容丰富、参与面广,成为群众性艺术活动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现已连续开展了二十五届;校团委每年坚持开展社团巡礼周,集中展示各品牌艺术社团的活动成果,现已经连续开展了二十三届。
2.创新培育一批艺术文化活动新兴品牌。
校团委联合各学院举办元旦晚会、“青爱的湖师”五四活动、毕业晚会等大型文艺活动,以高品质演出赢得校内师生的一致好评。校团委立足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蚕丝绸)传承基地,带领青年学生深度参与含山蚕花节,同时组建蚕桑文化大学生社团与文创团队,研发系列蚕丝绸主题周边,形成兼具湖师特色与文化价值的新兴艺术活动品牌。
3.大学生艺术展演、学科竞赛斩获亮眼成果。
学校在2024年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中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优秀歌手1项。除此之外,我校因积极备赛、组织有序,荣获“优秀组织奖”。在学科竞赛领域,积极推动艺术、音乐类项目参与“挑战杯”系列赛事,在浙江省第十九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共获金奖4项、银奖9项、铜奖14项,不仅首获“优秀组织奖”,主体赛金奖数量更创历史新高。
四、依托音乐学院,推进“湖音新青年”育人新模式
2024年浙江省高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成果交流展示活动在浙江农林大学举行。经校团委初审推荐、省级文本复审、省级现场评选,我校在高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成果交流展示活动中荣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和三等奖2项,成绩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其中来自音乐学院“湖音新青年”的《峥嵘岁月——<歌唱祖国>作者人民音乐家王莘同志抗美援朝战地歌曲整理团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荣获二等奖。
2024年12月27日,浙江省第十五届“中行杯”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在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落下帷幕,我校音乐学院“湖音新青年”团队以《融媒思政扬国乐——一名新时代音乐教师的蜕变》项目参赛,作为全校唯一晋级省决赛的项目,团队历经多轮打磨,最终斩获学院首个职业规划大赛省级银奖,同时也是全校第二个该赛事省级银奖。此次获奖不仅是“湖音新青年”团队专业能力与职业规划能力的双重证明,更成为我校艺术教育在“专业培养+职业赋能”领域的重要突破,彰显了我校艺术教育对学生“艺术素养、思政意识、职业能力”三位一体的培养成效。
2025年,由教育部高校计算机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独立或联合主办,入选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的第18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理工大学圆满落幕,我校音乐学院高度重视此次赛事,精心组织参赛团队,从选题策划到技术实现历经多轮优化与打磨,最终在“计算机音乐创作”赛道中表现卓越,荣获国家级二等奖,此次获奖不仅展现了我院师生扎实的专业基础与突出的跨学科融合能力,更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成效的有力体现。
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亟待复合型美育教师的师资力量投入
各级各类以美育为核心任务的艺术教育课程,肩负“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使命,这要求艺术专业出身的教师必须深耕美学与艺术史领域,具备深厚的艺术学养、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以及挖掘优秀艺术作品中人文内涵的能力。专业技能、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美学及艺术史素养三者的有机融合,构成了各级各类学校美育教师最基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改进措施:积极引进高端人才,聘请艺术名家、专家学者定期开展讲学活动,营造浓厚学术氛围,重点培养青年艺术骨干教师与艺术学科带头人,优化艺术教育师资整体结构;同时改革和完善教学管理形式,通过举办高校艺术教师美育经验交流会、开展相关培训、选派教师参与美育专项培训等活动,为打造具备综合艺术教育知识结构与扎实教学技能的师资队伍提供进一步保障。
2.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亟需进一步落实
开发地方课程是提升课程适应性、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重要举措。湖州地方文化(如湖剧文化、蚕丝绸文化)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课程,应成为助力学生成长的有效载体,当前需进一步加强对地方文化的关注与重视,推动传统文化保护与艺术教育深度结合。
改进措施:以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蚕丝绸文化基地”为重要契机,开发并实施以蚕丝绸文化为核心的美育课程,实现蚕丝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湖师戏社为核心平台,深化与湖州市文化馆的合作,系统加强湖剧人才培养与教学实践,大力弘扬湖剧文化。
3.艺术教育需进一步紧跟当下
数字时代背景下,各类媒体技术为艺术教育提供了多元路径,但数字媒体的快速传播特性,也对艺术风格创新、流派发展产生一定冲击,导致部分艺术作品出现同质化问题,艺术创作缺乏创新活力,显得单调乏味。为推动艺术教育良性发展、恢复其鲜活特质,需明确艺术教育创新方向,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改进措施:首先明确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积极探索教学创新方式;充分利用数字媒体传播技术,提升教学灵活性,激发学生创作思维,将抽象的艺术教育内容直观呈现,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推动学生创造能力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合理运用各类移动设备,将复杂、抽象的艺术知识转化为动画、视频、音频等易于理解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整合多元视觉信息,切实提升艺术创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