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场中汗如雨,荫下思若泉

迷彩服在烈日下洇出深色云团,塑胶跑道蒸腾起扭曲的热浪。作为降转至大一的军训志愿者,我坐在场地边缘的蓝色帐篷下,成为这场青春淬火仪式的特殊旁观者。当方阵踏着“一二一”的节奏碾过滚烫大地时,我在阴凉处清点藿香正气水的数量;当军体拳的呼喝声震落树叶时,我将灌满温盐水的纸杯排列成整齐的队列。汗水从迷彩帽檐滴落的轨迹,与我额角渗出的细密汗珠,明明共享着同一时空却拥有截然不同的重量。

真正读懂这种重量是在今天午后。那个总顺拐的男生终于跟上集体节奏时,整个排爆发出海浪般的欢呼;文静女孩嘶喊着口号,脖颈青筋突起如倔强的藤蔓。我递去的矿泉水被晒成温热,却在触碰掌心的瞬间折射出奇异的光泽——那是指尖老茧与瓶身摩擦的沙沙声,是喉咙干裂却依然道谢的气音,是迷彩服袖口被反复浸透后析出的白色盐霜。这些藏在细节里的蜕变密码,反而比震天口号更能刺痛我的眼眶:原来真正的成长从来喧寂共生,最磅礴的剧变往往发生在最安静的咬牙瞬间。

汇演当日看着方阵劈开热浪行进,踢腿带出的风声像群鸽振翅。突然读懂了自己守候的意义:有人以挺拔军姿书写成长,就需要有人用沉默守望见证成长。帐篷阴影在我身上切割出明暗交界,正如这段特殊经历赋予我的双重视角——既懂得拼搏的炙热,亦明白守望的清醒。当最后一声“礼毕”融进晚风,我知道这片土地滋养的不只是黝黑的皮肤与矫健的步伐,还有那些在静默中学会的尊重、在注视里沉淀的共情。这些看不见的收获,终将成为我重启大学生涯时最珍贵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