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红绿交融育新苗 “两山”理念润童心——湖州师范学院“红脉绿韵,青聚两山”实践团对话融合教育践行者戴海香

本报讯(记者 沈雨田、洪思彤)近日,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红脉绿韵,青聚两山”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安吉余村,围绕“红绿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主旨开展实地调研与人物访谈。在调研过程中,恰逢安吉县举办“运动融合·两山同行”成长营活动,实践团与总营长、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2000 届校友戴海香展开深度对话。这场意外相遇,不仅揭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基层教育中的生动实践,更展现了党员教育工作者以红绿为底色、以融合为纽带的责任担当。

  图 1 “红脉绿韵,青聚两山”暑期社会实践团抵达余村

融合教育:打破壁垒的“两山”实践场

这支队伍汇聚了普通儿童与特需儿童,他们一同投身于夏令营,生动体现了“两山”理念中“和谐共生”的深刻内涵。”戴海香向实践团介绍,安吉县融合夏令营由县教育局与残联携手举办,借助运动、研学等多种形式,促进了两类儿童间的相互理解与和谐融合。身为总营长,她连续六年投身项目设计,亲眼见证了夏令营从试点探索发展成全县的教育标杆。

在吴均汤包店外的绿意盎然草地上,戴海香引领孩子们开展以“两山”为主题的自然科学观察活动。在实践过程中,特需儿童在同伴的帮助下完成了水质检测,而普通儿童则用手语与特需伙伴沟通。这种相互间的互动打破了传统教育的隔阂,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协同合作的融合教育中深入人心。

  图 2 “红脉绿韵,青聚两山”实践团正在采访戴海香老师

三重维度:教育者眼中的“两山”深意

作为一名深耕基层教育二十余载的党员教师,戴海香从经济、生态、人文三个维度阐释了自己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理解。

戴海香谈到,经济层面来看,绿水青山是安吉经济多元发展的源头活水,持续滋养着民生福祉;生态角度来说,“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范式。

在人文维度上,她尤为看重。“今日我们引领残疾儿童与健全孩子共赴余村,这并非一次简单的游览,而是让他们亲手触摸故土、感受时代发展的脉动。”戴海香坚信,当特殊需求儿童用画笔描绘出竹海的壮丽,当健全儿童向同伴阐释生态知识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便从纸上的政策转化为现实中的人文关怀。她认为,这样的教育虽无声,却能在孩子们心中留下终身的印记。

红绿为脉:党员教师的教育实践与创新

“我是湖师院毕业的,母校‘明体达用’的校训一直影响着我。”戴海香始终坚持将“红色基因”与“绿色发展”融入教学实践。夏令营期间参观村史馆,通过历史影像与实物展陈,让孩子们直观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翻天覆地变化的核心动力”。她阐释到:“党建引领不是口号,而是要落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行动中。我们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让孩子们理解安吉的经济发展现状与生态保护成果,正是在党的引领下实现的。”

作为土生土长的安吉人,她对余村日新月异的变化深有感触:“这里环境优美,村庄整洁,山清水秀,每次来都有新感受。青来集等数字游民空间、特色民宿不仅改善了环境,更通过‘生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让孩子们明白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可以相辅相成。”

她特意在夏令营行程中安排孩子们参观这些项目,接触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孩子们今天看到的文创产品、民宿设计,未来可能成为他们创业的方向。我们常说‘职业生涯规划从小开始’,余村的实践正是这句话的生动体现。”戴海香还强调,余村的实践对教育创新具有示范意义:“我们承办过省级、全国级的活动,包括特殊教育教师的参观交流,这说明余村的模式具有可复制性。”

青苗共育:两山理念的代际传承

戴海香表示:“孩子们是未来的守护者,我们的责任是让他们从小理解‘两山’理念的内涵。”在展馆中记录余村转型数据,在创业空间与青年创业者交流,这些经历让他们对家乡的发展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经过这次夏令营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学习体验,一个来自安徽的小女孩回应:“我会留在安吉好好学习,长大后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带回家乡实践,让家乡也变得越来越美丽、富裕。”

  图 3 实践团正在采访夏令营中一位安徽籍的女同学

实践团负责人沈雨田也表示:“从产业转型到教育创新,戴老师以行动诠释党员先锋作用,跨领域推动‘红绿融合’,让‘两山’理念扎根人心。”

结语

溪流潺潺,竹影婆娑,余村的夏日因这场相遇而愈发盎然生机。当特需儿童的画笔轻触竹叶,当普通儿童的嗓音阐述生态之美,当青年学子的镜头捕捉真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从纸面跃然现实,融汇于每一个鲜活的人、每一件具体的事、每一处具体的景。正如戴海香所言:“教育是细水长流的匠心,只要持之以恒,终有一日,这些孩子们将成为绿色中国的栋梁。”这场红绿交织的实践活动,正是对这番话语最温馨的诠释。

  图 4 实践团与夏令营全体成员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