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号):“红绿”交织,解码余村蝶变密码

近日,“红脉绿韵,青聚两山”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安吉余村,与村党支部副书记俞小平展开深度对话。团队以“红绿融合赋能青年入乡”为核心,聚焦余村如何将党建引领的红色基因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驱动的绿色转型相结合,通过调研其从“矿山经济”到“生态富民”的转型经验,提炼乡村振兴与生态环境治理协同发展的共性规律,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绿色发展范式。

实践团代表对余村党支部副书记俞小平进行深度访谈

转型之路:从“矿山”到“青山”的生态蝶变

“余村的蜕变,是一场党建引领下的生态革命。”面对这支来自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实践团的提问,余村党支部副书记俞小平以17年亲历者的视角,勾勒出村庄发展的关键脉络。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余村凭借三座石灰窑和石矿实现温饱,但生态环境付出惨痛代价。2000年安吉县提出“生态立县”战略后,村党支部果断关停污染企业,却面临村民质疑:“无矿无山,何以谋生?”俞小平回忆,当时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兴办农家乐,结合县域文旅规划修复村庄、完善基建。首批参与乡村旅游的村民获得收益,赚到了“第一桶金”,印证了“绿水青山”的可行性。

此后,余村探索“村景合一”模式,创建国家4A级景区,推出“全球合伙人计划”,吸引青年人才返乡创业。俞小平介绍,如今余村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年集体经济收入超2000万元,实现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跨越。“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党组织始终站在转型最前沿。”他强调。

俞小平向实践团讲解余村的生态环境的蝶变历程

共富密码:顶层设计、党建引领与全民参与

当被问及余村发展的核心要素时,俞小平将其归纳为三点:顶层规划、党建引领、村民参与。

“规划先行是余村发展的基石。”俞小平指出,余村自1984年启动规划,1986年落地实施,系统推进民房布局、交通体系、生态保护等规划,为发展预留空间。

党建引领则贯穿转型全过程。俞小平举例,在关停矿山、产业转型等关键节点,村党支部通过“党员先锋岗”“责任包干制”等方式,推动政策落地。例如,“全球合伙人计划”中,党员干部一对一对接青年项目,协调土地、资金等资源,确保项目落地。

村民参与是余村模式的另一大特色。俞小平透露,通过“村民议事会”“民主决策日”等机制,余村村民对重大决策的参与率大幅提升,与老百姓努力沟通,凝聚集体智慧。“仅靠少数村干部无法实现转型突破,唯有全民协同发力方能达成。要与老百姓努力沟通,凝聚集体智慧。”他说。

青春赋能:青年返乡与乡村共生的“余村样本”

余村的振兴,离不开青年力量的注入。针对实践团关注的青年政策,俞小平详细介绍了安吉县的“引才三重礼”:

资金支持方面,对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落户余村,给予相应资金奖励;住房保障上,青年购房免首付并给予补贴;创业扶持中,对接社会资本,打造“余村夜话”交流平台,解决青年项目落地难题。俞小平分享的典型案例中,村民余佳慧返乡接管家庭农场,引入青年创意开发果蔬采摘、研学体验等新业态;营口、南平等地也有外省创业者从上海迁入余村,通过开设工作室、组织英语交流活动等,促进青年群体与乡村融合。“青年带来新思维、新技术,让余村更具活力。”俞小平说。

余村青来集的“来村青年画像”墙

面对青年流动现象,俞小平坦言:“人才流动是市场规律,但余村通过优化创业环境,留住了大部分人才。”目前,余村常年活跃着1000余名“数字游民”,他们以线上办公形式参与乡村建设,形成“候鸟式”人才生态。

未来展望:科技赋能与品牌跃升

谈及余村未来规划,俞小平提出两大方向:产业迭代与品牌输出。

“当前村内产业多处于漂流、农家乐等初级阶段,需向高端文旅、数字农业升级。”俞小平表示,随着国际互联网等新科技的出现,余村的乡村业态也必须进行迭代升级,“在升级过程中,如何利用好新科技、新媒体,就是我们接下来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一阶段,我们目标是推动余村和新技术的产业融合升级,提升余村品牌知名度,实现发展能级跃升。我们坚信,随着青年人才集聚、企业项目入驻,现有的发展问题也将得到解决。”

俞小平与实践团在访谈结束后合影留念

在品牌输出方面,余村通过“余村故事宣讲团”总结发展经验,已与全国多个省份的乡村开展交流。“我们希望将余村的解决方案分享给更多乡村,共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路径。”俞小平说。

实践团负责人沈雨田表示,此次调研为团队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案例,后续将结合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历史学等专业优势,制作弘扬余村“红绿融合”发展模式的微课、文创产品等,助力余村品牌传播。俞小平对此回应:“期待与高校协同,让余村经验走向全国。”

实践团在余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大合照

从“矿山”到“青山”,从“温饱”到“共富”,余村的实践印证了党建引领下“红绿融合”的强大生命力——红色基因凝聚发展共识,绿色转型筑牢生态根基,二者协同驱动乡村振兴。“红脉绿韵,青聚两山”实践团的调研,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鲜活素材,更让青年学子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与生态环境治理并重的时代内涵。正如俞小平所言:“余村的故事,是中国乡村的缩影;余村的未来,需要更多青年共同书写。”(沈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