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不是单向输出,得先倾听人民的心声。”7月盛夏,湖州热浪翻涌,一群年轻身影已奔波在村落与社区之间。为探索理论宣讲新路径、让党的创新理论直抵人心,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薪火人文·知行合一践初心”大学生理论宣讲暑期社会实践团正式启动。这支由21名来自新闻、中文、历史等不同专业学子组成的队伍,在两位指导老师带领下,深入杨溇村、潞村、金锁社区、紫云社区、市陌河社区等三十余个村社,迈出关键第一步:俯身基层,问需于民,调研群众对大学生宣讲的期待和需求。
启程之前,灯火通明的会议室是社会实践团队的第一战场。“宣讲切忌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一定要多换位思考,多从听众的立场去考量。”两位指导老师反复叮嘱。为精准捕捉不同群体的需求,成员熬过数个深夜,字斟句酌设计出分层问卷与访谈提纲——面向普通居民、村社干部、往届组织者三类对象精准设问。从潞村老人对本地历史融入的期待,到紫云社区家长对亲子共学形式的建议,每一份反馈都成为构筑“需求调研—模式设计—效果反馈”这一创新闭环的基石。一份份反复打磨的方案,是青年学子对“知行合一”初心的庄重践行。
带着前期精心准备的“设计图”,团队前往湖州三十余个村社,倾听最真实的声音。
在潞村,面对古村留守老人居多的现状,村工作人员介绍:“讲隔夜菜不能吃、三伏天别贪凉这些知识,他们就记住了!”她建议宣讲内容要实在,紧扣生活习惯与健康知识。村书记则从历史经验出发,点明关键:“古代教导百姓靠戏剧,今天也得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一台越剧、一场露天电影,前面插点宣传,比干讲效果好。”他坦言枯燥的理论宣讲形式村民听不进去,并强调潞村兼具景区的特殊性,鼓励团队利用现有活动平台巧妙融入宣讲内容。
在汀州苑社区,社区书记对大学生宣讲提出见解。他说宣讲精神在于“助人自助”和“深耕本土”。对于宣讲形式,他推崇白居易“老妪能解”的智慧:“要接地气,莫浮夸!三句半、脱口秀、路演快闪,都是好法子。”他犀利指出学生不足在于“专业性知识欠缺”,并给出问卷设计“金标准”:题目架设要考虑受众理解力、控制问卷长度、选择合适时机地点。“调研目的要与居民需求完美契合,否则很难成功!”他告诉学生。
在潜庄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理论宣讲形式多为传统讲座,场地限制与居民参与模式导致覆盖面和新鲜血液不足是主要难点。他们热切期望大学生带来改变:在内容上,建议聚焦党建、生活技能、健康养生及反诈宣传;在形式上,期待更生动、专业、多样化的呈现,以突破现有瓶颈。
“我们带走的,是基层老百姓给予的珍贵启示。”团队调研社区乡村的宝贵经验,为青年学子点亮前行的路标。带着“知行合一”的初心,他们将继续扎根基层,推动理论宣讲从实际出发,向更广阔的城乡社区传递温暖与力量。这份在实践中凝聚的“薪火”,将在持续的行动中,照亮更多寻常巷陌,展现理论的生命力与青年的时代担当。
责任编辑:曾燕 杨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