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州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电商助残暑期社会实践团的脚步,循着残疾人创业者的足迹与特殊群体的身影,踏遍了乡村民宿、古镇旧宅与康复机构。他们带着专业知识与赤诚之心,以电商为纽带,为残疾人与特殊群体搭建起通往更广阔世界的桥梁。
首站,团队来到了南浔古镇张石铭旧宅,面对残障人士归晓峰“想借电商推广书画作品、吸引学员”的诉求,实践团没有停留于口头建议。成员们先深入沟通,摸清他对直播设备、平台规则的具体困惑,再结合古镇古朴氛围,针对性拍摄其创作场景与作品特写,计划剪辑成系列短视频。
这些素材将成为归晓峰线上展示的“敲门砖”,帮他打破线下传播局限,让书画技艺在数字平台触达更多受众。
莫干山紫岭村的潘先生,因民宿位置偏远而陷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
实践团带来的短视频培训,从“授鱼”转向“授渔”:成员们结合民宿云海、萤火虫等特色,现场演示如何用运镜展现自然风光的动态美,如何聚焦客房细节凸显品质感,更拆解“开头3秒定乾坤”的创作逻辑。当潘先生团队能独立拍出第一支合格的短视频时,地域的桎梏已被镜头悄悄打破,而这份“能自己做推广”的能力,也为民宿长久运营注入了底气。
安吉竹宿的王正学,正为直播推广发愁,光是挂团购就耗了半个月。实践团当即表示可以提供帮助,提前三天打磨的直播脚本,既突出竹元素亮点,又融入他自身的励志故事,还设计了互动环节增强吸引力。成员们分工明确,掌镜确保画面流畅,助播自然引导话题,后台实时解答观众疑问。
这场直播虽只成交一单,却让王先生掌握了节奏把控、观众互动的实战技巧,更重要的是,实践团用专业让他看到了“直播能行”的希望。
最后一站是乐明扬帆心家园与扬帆特殊青少年发展中心。团队成员陪伴“星星的孩子”参与爱心义卖,引导他们和顾客交流,协助小主播刘刘、梦梦直播,提前梳理流程,鼓励他们表演才艺,和镜头互动。他们举着大拇指喊“喜欢就点点赞”的样子格外真诚。还有孩子会主动分享视频、故事,这些细碎的互动里,藏着他们慢慢打开的心扉。
青年学生们用镜头记录下这些瞬间,希望能让更多人看见,这些“特殊”标签背后,是和普通人一样渴望与世界连接的纯粹灵魂。
从古镇旧宅到乡间民宿,再到特殊机构,实践团的七月之旅,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当残疾人通过电商掌握一技之长、拓展就业渠道,不仅提升了个人价值,更能减轻社会负担。当每一个特殊个体都能找到与世界相处的方式,“共同富裕”便有了更鲜活的注脚——它不仅是物质上的丰足,更是每个生命都能被看见、被尊重、能发光的平等与尊严。而青年学子用专业知识践行这份责任的过程,也让“电商助残”从抽象的概念,变成了推动社会更美好、更包容的生动实践。
(责任编辑 余新花 陈显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