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院:​“爱心泳存”暑期社会实践心得

作为“爱心泳存”暑期实践活动的志愿者,我亲历了这场以水为媒的公益行动,看见善意如何在泳池里生长成具象的力量。

最初实践开始时,我以为这只是单纯的游泳教学,直到培训时才明白,“泳存”二字藏着更深的用意——既要教会孩子们“游”的技能,更要种下“存”的意识。我们组的志愿者需要教自由泳的基础动作,用泡沫轴帮孩子们找到水的浮力。同时在池边演示心肺复苏,连如何正确拨打120都要反复演练,帮怕水的孩子建立对水的安全感。

每天清晨,我们会提前一小时到场馆,调试水温、检查救生器材,把防滑垫铺得严丝合缝。防溺水课堂上,我们用动画演示“如果脚抽筋了怎么办”,让孩子们轮流模拟“大声呼救”,连最内向的孩子都能扯着嗓子喊出“救命”。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见过家长们趴在玻璃墙外的张望,听过孩子们从呛水后的哭闹到学会换气时的欢呼,也数过自己被水打湿又晒干的T恤有多少道盐渍。但更触动我的,是那些超越技能的改变:有孩子主动把救生圈递给同伴,有孩子记住了“不私自下水”的口诀,还有孩子说“以后要像你们一样教别人游泳”。

结束那天,我们把写满安全知识的海报贴在社区公告栏,把多余的浮板送给公益机构。阳光洒在空荡荡的泳池里,水面泛着细碎的光。我突然懂了,“爱心泳存”的意义从不在成果展示的照片里,而在每个孩子心里埋下的种子——关于安全的认知,关于互助的意识,关于在水中、更在生活里稳稳扎根的勇气。

杨证乐 

体育学院 

“爱心泳存”暑期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