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我以湖州师院艺术生身份参与"文化传承设计'狮'"项目时,意外在浙江省中学生美育课程开发调研中,与故乡的米塑技艺重逢。暑气蒸腾的假期,我不仅踏入了故乡那充满着岁月气息的米塑工坊,也与米塑一起进入了洋溢青春气息的校园。
初入米塑工坊,案头-尊尊米塑作品釉色般莹润斑斓的米团被指尖赋予生命,经指腹揉捻竟羽化成飞鸟、仙佛、神话人物......那柔韧而缤纷的米团,米混合梔子黄的淡香在工坊弥漫。在时光的浸润下,竟于艺人指端绽放出如此灵动的光芒!这些沉静而绚烂的杰作,不由得让我屏息凝神:这小小的米团究竟如何被赋予了这样摄人心魄的生机?
非遗传承人林老师端坐台前,手指翻飞间,憨态可掬的生肖、栩栩如生的花果渐次成型。他们是行走的民俗DNA,当林老师邀请同学上台体验,大家最初犹豫着不敢触碰那看似娇贵的米团。但在林老师的教导下,大家也慢慢上手揉捏,调研显示68%中学生更易接受彩塑类非遗,发现中学生更偏爱星座主题米塑,传统十二生肖需现代转化。在米塑揉捏过程中,陈一心同学说:“原来非遗比盲盒更有'捏'的成就感”。
工坊深处,老艺人们指尖翻飞,将千年的血脉故事和民间传说揉进温热的米团。这些掺着粳米清香的塑形记忆,自南宋《梦粱录》记载的"摩侯罗"始,便通过师徒相授的体温传递,在今日仍保持着43℃的手作温度。现如今,这文化已流入我们的骨髓,这段宝贵的实践经历,不仅深化了我对中学生艺术材料包设计、应用及其文化价值的理解,更在在我心中埋下了宣传中国非遗文化的种子!
本次调研不仅让我体会到非遗文化的趣味性,也了解到了非遗米塑传承危机。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一代人,才是传承非遗文化的关键。浙江省中学生艺术实践课程材料包的专项调研活动将文化与青年融合,当00后开始用米塑制作动漫形象时,古老技艺正经历着甜蜜的变异。这种代际对话,或许才是非遗存续最鲜活的形态。
赵一心
艺术学院
文化传承设计“狮”暑期社会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