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院:把美好生活写在了绿水青山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语,在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我们和我的绿水青山实践团来到余村,深入调研“两山”理念的实践成果。短短几天的走访,让我深刻体会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共生,也让我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的思考。  

初到余村,映入眼帘的是连绵的青山、清澈的溪流和整洁的村道,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个尘土飞扬的矿山村。上世纪80年代,余村依靠开矿采石、兴办水泥厂,经济一度繁荣,但代价是环境的严重破坏。村民回忆说:“那时候,山上光秃秃的,河水都是浑浊的,出门走一圈,衣服上全是灰。”  

2003年,余村痛下决心关停矿山和水泥厂,开始探索绿色发展之路。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余村调研,充分肯定了村庄的转型方向,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这一理念成为余村发展的指路明灯,也让村民们坚定了走生态发展道路的决心。  

在余村的走访中,我们与当地村民、村干部深入交流,了解到生态转型背后的艰辛与智慧。关停矿山后,村里一度面临经济困境,但大家没有走回头路,而是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和民宿经济。  

村民潘春林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他原本是矿上的拖拉机手,矿山关停后,他尝试开办农家乐——“春林山庄”。起初生意冷清,但随着余村生态旅游的兴起,他的农家乐越来越红火,如今年收入超过50万元。他说:“以前靠破坏环境赚钱,心里不踏实;现在靠好山好水致富,日子越过越舒心。”  

余村的成功证明,生态保护不是经济发展的阻碍,而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村里通过打造“田园观光+民宿体验+文化休闲”的产业链,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村民增收。2022年,余村接待游客近10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3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6万元。  

余村的实践不仅改变了村庄的面貌,也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在与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的座谈中,我们了解到,余村未来将进一步推动低碳产业、数字乡村建设,让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这次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余村的成功告诉我们,只要坚定践行“两山”理念,绿水青山就一定能变成金山银山。  

这次余村之行,让我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感动。我看到了基层干部的责任担当,看到了村民们的勤劳智慧,也看到了“两山”理念的强大生命力。作为青年学子,我们要积极传播绿色发展理念,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越来越多的乡村会像余村一样,在绿水青山中书写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理学院

陈奚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