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与阿塞拜疆同学共赴一场瓷文化的邂逅

七月的湖州,天气是比较热的,但比天气更热烈的其实是来自潞村陶瓷工坊里此起彼伏的欢笑声。作为本次中国和阿塞拜疆文化交流活动的志愿者,我有幸带领阿塞拜疆夏令营的同学们体验中国瓷器制作,在这半天的实践,让跨越丝路的两双手在陶泥相互交触

首先初次接触瓷器的阿塞拜疆同学们对工坊内不同的瓷器充满好奇。在彩绘环节,不同文化之间差异催生了意想不到的想法。有些将阿塞拜疆一些景色纹样画在素坯上,中国的瓷器上画着阿塞拜疆的景色。指导老师趁机向大家讲述了中国青花瓷沿丝绸之路传播的历史,原本单向的教学就变成了双向的文化互动,更好地感受我们中国陶瓷文化。

同时他们对那些工坊内已经制作完成的瓷器展示品充满羡慕,他们自己也想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瓷器,当全部营员在泥胚上完成自己的绘画制作了属于自己的瓷器,工坊里响起了各国语言混杂的掌声。看着他们细心地将作品放进窑炉时的,我突然理解到,我们烧制的其实不仅是瓷器,更是文明之间相互交流的种子。这种无需翻译的成就感,让我深刻体会到手艺这种作为人类共通语言的力量。

活动结束时,一个戴着满手泥的阿塞拜疆女同学问我:"我们自己做的陶瓷可以带走吗?"得到肯定答复后,她眼睛亮了起来:"乌拉,等我回到阿塞拜疆的时候,我要把这个给爸爸妈妈看。"这句话让我心头一热。作为志愿者,我们或许只是有这几天的交流,但当他国的孩子们把来自东方的瓷器及其审美带回里海岸边时,其实这场实践的意义早已超越活动本身。瓷器虽然可能易碎,但不同文化之间碰撞产生的回响,必将在时光中愈发闪亮。

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杨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