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学院:从“心”出发,助力新时代的留守儿童教育

一个班18个人,15个同学是留守儿童,在这所小学,每一个年级也就1-2个班级,但孩子门看到我们来了,很新奇,或许是因为不用上数学课了,但从授课过程中孩子们踊跃的举手来看,这堂课程是成功的。课程开始前,我们团队一致商量,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支教,我们和那些孩子是平等的,这只是一场公益课程,其目的在于拓展书本知识。

我们所讲的是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其要义在于平等均衡的发展,但我所着重的,是消除贫困与水资源利用,这是当地比较典型的特征,鄱阳湖孕育了这里的人,但时常的洪水,却也成为了许多同学挥之不去的阴影,结合当地特色与我两天的所见所想,我和他们分享我的感悟。或许我们的课堂相较于语文数学这类主课是一门不太重要的课程,但大家都认真的听讲。

父母在外打工,只有过年或者节假日才会回来,班里同学之间的打闹与狂欢可能是最欢乐的一段时光,他们庆幸我们的按时下课,也会在下课时间和我们闲聊分享生活中的小事,或许那一刻他们也会把我们当作是他们的哥哥姐姐,来和我们交流。这种淳朴的亲切,与天生的热情,是不同于标准化课堂所带来的教育效果的。他们的父母大多是在浙江或其他东部城市挣钱来补贴老家了。

学习行政管理也有一年,我也在这次乡村课堂上体会到,什么是从输血到造血,我便引用在课堂上的一句话:“消除差异,爸爸妈妈每天就可以下班回‘家’了。”这需要我们的努力,更需要从小培养这些孩子们的爱家乡意识,他们才有发展家乡的决心。这次实践,我认为是思想的碰撞,我即从这学会了要用心体会所见所谓,更将我所感,予他人一分。


  经济管理学院

 “小红花队”

   施恩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