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老师,阳阳又呛水了!”“小宇把浮板当成玩具扔啦!”这个暑假在社区游泳班当老师,我每天都在这样的呼喊中开启工作。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我本以为“保教结合”的理论足以应对,直到真正面对一群3-6岁的“小不点”,才发现教游泳的核心,是先走进他们的世界。
4岁的乐乐有自闭症倾向,从不和人交流,第一次下水时浑身紧绷,像只受惊的小猫。我查了很多资料,发现他喜欢绘本里的“海豚”,便每天带一个海豚玩偶陪他练习。“你看,海豚这样摆尾巴就能游得快哦。”我边说边模仿海豚划水,他盯着我的动作,慢慢伸出了小手。三周后,他居然主动拉着我的手,在水里扑腾着“追海豚”,虽然动作笨拙,却让我鼻子一酸——原来教育的魔力,在于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海豚”。
结营那天,家长们举着手机录像,孩子们像小泥鳅一样在水里穿梭。乐乐的妈妈红着眼圈说:“谢谢你,他第一次愿意跟人玩这么久。”看着水里飞溅的浪花和岸边的笑脸,我忽然懂了:教学从来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知识化作孩子能懂的语言,用他们喜欢的方式,陪他们慢慢长大。这个夏天,泳池里的水或许会晒干,但那些在耐心里慢慢绽放的笑容,会永远留在记忆里。
汤臣怿
体育学院
爱心泳存暑期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