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巧手塑汉字 童心承文脉

7月8日,作为“传承汉字之美,点亮童心世界”社区志愿服务队的一员,我和成员们在阳光社区活动中心,共同开展了《黏土塑山河,形意承古源》手工实践课。这堂课不仅让孩子们在玩乐中触摸汉字的温度,更让我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传承的生动模样。

课上,当我把彩泥和压痕工具分到孩子们手中时,他们眼中的好奇与期待让我心头一暖。讲解“日”字时,我刚画出圆圆的轮廓,就有小朋友举着黄色黏土说:“老师,太阳是暖暖的,我要做个会发光的‘日’!”看着他们用小手把黏土揉成球、压出边,一个个憨态可掬的“日”字在桌上慢慢“发光”,我忽然明白,汉字的象形之美,或许本就藏在这样朴素的联想里。

最动人的是组合场景环节。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把自己捏的“山”字叠起来,又用蓝色黏土在山下铺出蜿蜒的线条:“这是大山,下面是小河,太阳照在上面,就是‘山水’啦!”她的话让我想起汉字从图形到符号的演变,原来孩子们天生就懂这种形与意的联结。我蹲在她身边,帮她用压痕工具划出水流的波纹,那一刻,不是我在教她,而是我们一起在触摸文化的根脉。

这堂实践课,于孩子们而言,是一次用双手感知汉字的趣味体验,既锻炼了精细动作,更在心中播下对传统文化的好奇种子;于我而言,是一场重新理解汉字传承的修行,让我懂得文化的传递从不需要刻意说教,只需给孩子们一把钥匙,他们自会打开属于自己的认知大门。

往深处想,当更多社区、更多人愿意用这样生动的方式连接传统与童心,当孩子们在玩乐中自然接纳文化基因,我们的汉字文脉便能在代际传递中永葆活力,而这,正是文化自信最坚实的根基。

教育学院

 “走进教育第一线”暑期流动少年宫实践团

谢子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