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一场河蟹产业的青春对话:共富路上的实践与思考

盛夏七月,蝉鸣伴着荷香,我们“渔你蟹逅,共富同行”实践团走进湖州水轩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在赵汉取教授的引领下,开启了一场关于河蟹产业与乡村振兴的深度对话。这场实践如同一扇窗,让我真切触摸到了农业现代化的强劲脉搏,更让年轻的我们对“乡村振兴”有了立体而鲜活的认知。

站在太湖漾养殖基地的田埂上,赵汉取教授的“三分理论”令人豁然开朗。气候、经验与技术的三角支撑,道破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密码。当看到水质监测传感器在水面闪烁,听到 “全程数字化养殖让洪桥镇百姓增收” 的故事时,我突然明白:所谓共富,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科研人员蹲在塘边记录的数据,是农户手机上实时跳动的水温曲线,是产学研融合打通“最后一公里”后,乡亲们脸上绽开的笑容。那些曾经停留在课本上的“农业现代化”,此刻化作塘埂上的智能设备、会客厅里的产业蓝图,变得可触可感。

会客厅里的讨论,让我们窥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突围之路。洪桥镇河蟹产业的数字化实践已初见成效,但“农旅融合”的命题仍等待破题。当赵汉取教授谈及 “青年创新是打破同质化困局的关键”时,我忽然意识到,我们这代人肩上的责任——不仅要成为技术的传承者,更要做产业的革新者。太湖9号公路的彩虹跑道在暮色中延伸,正如乡村振兴的道路在脚下展开,而年轻一代的创新力,或许就是这条路上最亮眼的色彩。

归程时,太湖漾的波光与9号公路的霓虹在车窗上交织。这次实践让我明白,乡村振兴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需要我们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田间地头的实践,将青春理想融入产业振兴的浪潮。当“洪桥漾荡河蟹”的品牌故事里,能写下我们这代人的创新注脚时,那才是青年与时代最动人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