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得知要为社区的爷爷奶奶们准备一场生态知识宣讲时,我们这群习惯了在校园里讨论学术概念的大学生,内心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能将所学回馈社区,忐忑的是如何跨越代际与知识的双重鸿沟,让那些对我们而言耳熟能详的“低碳”、“循环利用”,成为长辈们眼中亲切可感的生活日常。几周紧锣密鼓的准备,不仅打磨了宣讲方案,更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淬炼,让我们对“传播”二字有了沉甸甸的理解。
匠心,是跨越鸿沟的温暖桥梁。面对可能存在的文化水平不高、听力减弱、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等现实挑战,我们深刻体会到“形式即内容”的分量。每一张PPT中字体的修改,内容的考量,一次次的修改都凝聚着我们的焦虑与期待:如何让知识不只是被听见,更能被看见、被触摸、被理解?这份笨拙的匠心,是我们试图在认知差异的沟壑上,用心搭建的一座座小桥。
敬畏,是反复锤炼的内生动力。“讲得太快,爷爷奶奶可能跟不上;讲得太深,又怕他们觉得枯燥。” 这句话成了团队排练时的口头禅。每一次模拟宣讲,我们都反复练习如何放慢语速却不失生动,如何在眼神交汇中传递真诚的鼓励。我们深知,唯有以最大的诚意和最充分的准备,才配得上这份沉甸甸的托付。
传承,是双向奔赴的意外收获。宣讲的过程,悄然超越了单向的知识输出。在倾听他们关于“过去如何节约”、“废物如何巧用”的分享时,那些充满生活智慧的土办法常令我们惊叹不已。这不再是简单的“我们教他们环保”,更是一场两代人关于生活哲学的对话。我们带去的是前沿的生态理念和系统的分类知识,而爷爷奶奶们回馈的,是根植于匮乏年代的、对物质近乎本能的珍惜态度,以及那份“物尽其用”的朴素智慧。我们开始懂得,真正的可持续理念,本就蕴藏在老一辈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之中,我们所做的,或许更像是一种“唤醒”与“连接”。
当青春的力量以谦卑、匠心与敬畏的姿态融入社区,当生态文明的理念得以在代际对话中实现传承,那份守护家园的绿色力量,终将在心与心的真诚连接中,蓬勃生长,生生不息。
殷诗雯
安定书院
安定书院生态宣讲暑期社会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