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院:泳池边的双向成长:从怯生生的小手到跃动的浪花 —— 我的暑期游泳教学手记:

当我作为志愿者站在泳池边,看着孩子们怯生生攥着池边的小手时,突然意识到 “老师” 二字背后沉甸甸的责任。这次暑期游泳教学实践,不仅是一次技能传授,更是一场关于成长的双向奔赴。

教学初期的挑战远超预期。初次面对一群精力旺盛的孩子,我精心准备的教学方案屡屡被打乱。有个叫乐乐的男孩极度怕水,每次下水都哭闹不止。我尝试了各种方法:用玩具诱导、请其他学员示范,甚至跳进水里陪他做游戏。直到第五天,当他终于敢松开我的手独自漂浮 3 秒时,眼里闪烁的光芒让我突然明白,教育的核心不是按计划推进,而是学会因材施教。

为了让教学更高效,我们团队每晚召开复盘会,调整教学策略。针对年龄较小的学员,我们把动作要领编成儿歌;对协调性较差的孩子,用彩色浮板设计 “闯关游戏”。这些创新方法让课堂氛围愈发活跃,学员们的进步也日渐显著。记得有个叫朵朵的女孩,第一节课连把头埋进水里都不敢,结课时却能独立游完 25 米,她扑进妈妈怀里欢呼的瞬间,成了我最珍贵的记忆。

除了技能教学,安全意识的培养更让我感触颇深。有次模拟溺水救援演练时,孩子们认真学习心肺复苏动作的模样,让我意识到:教会他们保护自己,比教会一种泳姿更重要。我们在课堂上加入真实案例分析,用动画短片演示危险场景,让 “安全第一” 的理念深植孩子们心中。

两周的实践转瞬即逝,当孩子们抱着我们赠送的纪念奖牌笑着挥手告别时,我突然读懂了教育的意义 —— 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用耐心与爱心唤醒成长的力量。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作为未来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专业能力固然重要,但对教育的热爱与责任,才是支撑我们前行的真正动力。

陈峥雨 

体育学院 

爱心泳存社会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