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游泳馆的浅水区,看着孩子们套着浮袖在水中扑腾,那些初次入水时的紧张与好奇,像极了当年初学游泳的自己。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这次担任游泳教学志愿者的经历,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实践场,更让我在教学相长中收获了超越预期的成长。
筹备教学阶段,我深切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深意。虽然系统学习过运动生理学、教学方法论,但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教学时,仍面临诸多挑战。为了让低年级学生更好理解动作要领,我反复打磨教案,把专业术语转化成童趣化的语言:比如将蛙泳腿部动作比喻成“青蛙蹬腿”,手臂划水比作“拥抱水面”。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体能差异,设计分层教学计划,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安全范围内循序渐进地学习。
教学过程中,最让我揪心的是帮助怕水的孩子克服心理障碍。记得有个小女孩,每次下水都紧紧攥着泳池边缘,浑身发抖。我没有急于让她练习动作,而是先陪她坐在池边玩泼水游戏,用浮板带着她感受水的浮力,慢慢建立信任感。当她终于松开手,小心翼翼地尝试蹬腿时,那份突破自我的喜悦不仅点亮了她的眼睛,也让我深刻领悟到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而是唤醒。
在纠正动作细节时,我更加意识到沟通与示范的重要性。有些孩子明明记住了动作要领,却因肌肉记忆偏差难以规范完成。我一边用手机录制他们的练习视频,逐帧分析动作问题;一边亲自下水,通过分解动作示范和一对一指导,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发力点。当看到学生们从笨拙的“狗刨式”逐渐掌握标准泳姿,那种成就感远比自己学会游泳时更加深刻。
实践中,我也暴露出许多不足。比如对课堂节奏的把控不够精准,初期常常因个别学生进度缓慢而打乱整体计划;面对学生的反复提问,偶尔会缺乏耐心。这些经历促使我不断反思改进,学会在教学中保持平和心态,用更包容的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的成长速度。
夕阳透过游泳馆的玻璃窗洒在水面,波光粼粼中孩子们的笑声此起彼伏。这段教学实践,不仅让我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育人能力,更让我读懂了“教师”二字背后的责任与温度。当我看到曾经怕水的孩子勇敢游向深水区,当学生们用进步回馈我的付出,我忽然明白:教育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在相互信任与陪伴中,共同奔赴成长的旅程。这段泳道上的故事,终将成为我职业生涯最珍贵的启蒙课。
陈煜航
体育学院
“爱心泳存”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