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团委:绘青绿画卷,植生态初心——暑期实践第一课心得

在湖州一字桥社区开展的“绘两山青绿,塑生态童心”暑期实践活动,与其说是一堂面向儿童的生态课,不如说是一次对“两山”理念传播路径的微观探索。当我们以植物生态价值为切入点,用纪录片作媒介,最终以画笔为载体时,看到的不仅是孩子们对自然的直观认知,更折射出生态教育从抽象理念到具象实践的转化逻辑。

 “绿水青山魔法书”的提问设计,本意是为了激活想象,却意外成为观察儿童生态认知的窗口。孩子们的回答中,“会唱歌的小鸟”指向生物多样性,“结果子的果树”关联资源供给,“住人的房子”则隐含着人与自然的空间共生——这些未经刻意雕琢的答案,恰恰构成了“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雏形。而他们笔下的画面更具深意:有孩子在森林边缘画出光伏板,有孩子在溪流旁标注“不能扔垃圾”的符号,这些细节显示,即便年幼,他们也已隐约感知到“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两部纪录片的选取暗含递进逻辑。《绿水青山的回响》中“千万工程”20年的变迁,以乡村垃圾治理、污水净化、产业转型等具体实践,展现了“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现实路径;《自然的力量》山峙篇则以宏观视角呈现地质运动与生物演化的共生关系,构建起“人类是自然一部分”的认知框架。当孩子们指着屏幕中“像老家一样的竹林”“和公园一样的溪流”时,地域认同与生态认知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这提示我们,“两山”理念的传播若能嫁接在地性经验,便能突破理论宣讲的隔阂。

这场活动的深层价值,或许在于它揭示了生态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不是单向传递知识,而是搭建一个让孩子主动构建生态认知的场域。当一个孩子说“要给小区的花浇水”时,其行为背后的逻辑,已从“喜欢花”升华为“我要守护它”——这种主体性的觉醒,比任何理论阐释都更接近“两山”理念的内核。

孩子们用画笔告诉我们,当“绿水青山”不再是政策文件中的词汇,而是化作笔下的溪流、林间的飞鸟、身边的草木时,理念便有了扎根的土壤。而我们这些实践者的角色,或许就是做那个松土、浇水的人,让更多人在与自然的真实连接中,读懂青绿背后的发展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