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明老师从握笔开始教导小朋友时,我便在指尖的触碰里,摸到了“两山”理念最柔软的模样。令我最难忘的是握住孩子们稚嫩的小手,一起在毛边纸上勾勒出笔画的瞬间。那些带着体温的触碰,让“两山”理念与传统文化的种子,顺着笔锋悄悄落进了童心。
教写“山”字时,孩子们的横画常写得忽长忽短,竖画歪歪扭扭。我握着他们的手,从左至右轻铺笔锋,感受横画如“山巅薄雾”般的舒展;再沉腕下行,让竖画似“山岩”般沉稳。有个孩子的手腕总不自觉下压,笔画末端墨色浓重如积石。我带着他慢慢提锋,让墨色渐淡,像“阳光漫过山顶”,留白处便有了山峦起伏的层次感。那些调整后的“山”字,三竖间距虽不均,却各有姿态,恰似自然中的峰峦,无需刻意规整,自有蓬勃生机。
教孩子们写“上”字的过程,像在毛边纸上种了片小小的山林。我握着他们软乎乎的小手,先调握笔的松紧——不能太僵,要像捧着刚抽芽的枝条,留些让笔尖“呼吸”的空隙。竖画起笔时,带着他们轻轻一顿,再缓缓上行,感受笔尖像小树扎根泥土后努力向上,墨色从浓到淡,像阳光慢慢爬上树干;横画落在竖画中间稍上处,笔锋铺开时要稳,像山腰的小路平平展展,不能急着收尾。有孩子的横画写得左高右低,倒像山路顺着坡势蜿蜒,我没纠正,只带着他把收尾处的墨色匀了匀,那歪斜里竟藏着自然的野趣。掌心相触的力道里,藏着说不出的默契:写字和护山一样,既要让笔画“立得住”,也要留些留白给风穿过,就像“两山”理念里说的,守得住根基,才能长得高、长得久。
课程结束后,孩子们排着队伍,将自己的作品高高举起,纸上的字虽然带着些许稚嫩,却各有模样。看着那些充满生气的笔画和字体,我忽然懂得了从握笔开始的教导,从来都是双向的——我们教孩子如何让笔尖站稳,也在他们的童言里明白,守护自然就像握笔,既要用心用力,也要懂得松劲留白。而那些通过指尖传递的力道,终将在他们心里长成一片守护青山的森林,笔锋所至,皆是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