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参观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实践心得

七月的风裹着蝉鸣拂过浙东大地,我们听从时代的号召,重返抗战旧址。当浙东抗日根据地的石碑在绿荫中渐次清晰时,我拿着相机的手微微发烫这里不仅是一方红色沃土,更是一座鲜活的精神课堂。

跨过青石板路,行政公署的门楣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旧色。推开门的刹那,时光仿佛被按下了回溯键:浙东军校干校的蜡像群静立在岁月深处,电讯教师前的战士低头调试发报机,指尖悬在按键上方,似要将滴滴答答的密语化作黎明的信笺;文化教室的黑板上,褪色的粉笔字还留着未干的痕迹,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苍劲,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炽热。仰头望去,斑驳墙面上的毛主席语录依然灼灼: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宜将剩勇追穷寇,每一笔都像烙在青砖上的火种,在我们心头噼啪作响。最让我驻足的是展厅里关于廉政建设的记载:以俸养廉的制度章程、供给制度的具体细则,泛黄的纸页间跃动着共产党人的清醒与担当。原来清正廉洁从来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刻在制度里的初心,是融入血脉的自觉。

沿着青石小径往深处走,“鱼水情”雕塑在浓荫下静静伫立:新四军战士弯腰帮老乡挑水,农妇捧来一筐新摘的青瓜,水珠顺着竹筐滴落,在两人脚边汇作小小的水洼。阳光穿过香樟叶的间隙,在雕塑的衣褶上投下细碎的光斑,这方雕塑不是冰冷的石材,而是军民同心的滚烫注脚,是“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的生动诠释。

谭启龙同志的故居像一本摊开的旧书:土坯墙,木板床,案头的煤油灯结着灯花,仿佛主人只是暂时离席。这样的朴素让我鼻尖发酸,原来“艰苦朴素”不是教科书上的四字词,而是共产党人刻进生活的信仰;原来“为人民服务”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用粗瓷碗盛饭、用旧报纸糊窗的日常。

何克希将军的雕塑立在室内,目光穿过岁月的尘埃,依然如炬。同学们对着镜头讲述他的事迹时,风掀起了我们的衣襟,恍惚间,那目光里有对敌人的凌厉,有对百姓的温柔,更有对后辈的期许。在抗战文物展区,浙东银行的抗币泛着暖黄的光,与日军遗留的钢盔、军刀并排陈列。一边是军民共织的希望,一边是侵略者的狰狞;一边是粗布短衣的从容,一边是铁蹄践踏的残忍。这些沉默的"证人"比任何说教都有力: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曾用血肉之躯筑成屏障。

最后在党旗前,我们的宣誓声撞碎了蝉鸣。“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每一个字都像一颗种子,落在被红色浸润的土地上。风掠过我们的发梢,吹起手中拿着的红旗,像极了八十年前那些年轻的声音,他们或许和我们一般年纪,却用青春点燃了黎明。

返程时,我看着相机里丰富多彩的照片,忽然懂得:所谓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述,而是把那些滚烫的精神融进骨血,在新时代的考卷上,写出属于我们这代人的答案。八秩传薪火,青春正当时,愿我们永远记得今日的震撼与感动,永远做革命精神的忠实传人。

王欣妍 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