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院:在航天故事里读懂“星辰大海”的重量

作为湖州师范学院理学院“数智爱国行”暑期社会实践团的成员,参与7月9日都市家园社区的屠守锷主题宣讲,是一次让我重新理解“理想”与“担当”的心灵之旅。当PPT上闪过屠守锷幼年目睹战火的老照片时,台下一个男孩突然举手:“老师,他那时候害怕吗?”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孩子们在聆听故事时,正用最纯粹的视角感知着科学家的情感脉络。

最触动我的是“攻坚克难造‘争气箭’”的环节。蒋斌老师特意对比了屠守锷在美国实验室的先进设备与回国后用算盘计算轨道的场景——当“没有计算机,就用算珠模拟数据流”的细节被讲述时,全场安静得能听见呼吸声。一个扎马尾的小女孩突然小声说:“我数学作业算错了就不想算,屠爷爷算错了肯定会更难吧?”这句童言让我瞬间明白,科学家精神的传递,从来不需要宏大叙事,而是通过具体的困境与选择,让孩子们理解“坚持”的分量。

这次宣讲也让我重新审视“传承”的意义。屠守锷甘为人梯培养后辈,而我们此刻的讲述,何尝不是在为这些孩子搭建仰望星空的阶梯?当看到有孩子在反馈卡上用拼音写下“长大后要当航天设计师”时,我突然理解了宣讲的价值:它不仅是传递一个人的故事,更是点燃一群人对“国家”与“梦想”的热望。正如屠守锷所说“我的事业在中国”,这种将个人理想融入家国情怀的信念,正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在新一代心中生根发芽。或许某天,这些听过故事的孩子真的会接过接力棒,让中国的火箭飞向更远的星辰大海,而我们,有幸成为了这段旅程的引路人。

董鑫洋

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