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当教育奔赴智能新程,师范生与 技能培养 App 双向奔赴,在数字浪潮中探寻教学新可能,以科技为翼,蓄力点亮未来课堂。
2025年7月6日上午十点在浙江师范大学的校园里,“智汇文枢·数创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的成员对不同年段、不同专业的3名师范生进行了线下采访。采访内容包括师范生当前的现实需求需求以及同学试用“职通未来”APP的感受。
团队成员热情地向同学们介绍和展示了手机里的“职通未来”APP,并让他们进行试用,随后围绕他们的试用感受和建议进行访谈。
图 1 团队成员在浙师大校门口的合影
表达:从“表达障碍”到“讲台掌控”
英语师范的黄同学直言展示了自己曾经的痛点:初登讲台时,常常被语速失控、语调平淡或者逻辑卡壳等等问题困扰。但是又缺乏及时的反馈,他没有办法精准的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更别提精进技能了。但是小黄在试用“职通未来”APP之后欣喜地告诉我们她觉得这个APP 的AI语音分析功能简直神了,可以量化在授课过程中的语速变化、停顿情况、“嗯”“啊”等语气词出现的具体数据,清晰地将不足之处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一功能可以让师范生跳出主观感受,依托具体数据发现并改正问题。
图 2 团队成员采访黄同学
板书:从“设计焦虑”到“教学利器”
“我每次备课最焦虑的就是板书设计了,既要让学生有逻辑、有框架地理解文章方便他们复习,又要用一种学生们更喜欢、不老套古板的形式呈现,这真的耗费了我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汉语言文学师范的冯同学如实地表达了他的焦虑。而“职通未来”APP则可以成为青年教师和师范生们的方法提供地。首先,输入特定的主题和教学内容,APP可以基于优秀板书案例以及内容的内在逻辑,生成多种风格的板书给教育工作者们提供可视化参考。其次,APP还可以根据设计原则巧妙地提醒教师们调节字体的大小和颜色以及特殊符号的使用。这些功能共同帮助师范生们快速找到设计方向,将焦虑转化为有据可依的创作起点。
图 3 团队成员给冯同学讲述APP的具体操作步骤
应变:从“预设失灵”到“见招拆招”
“师范生其实是要在具体的交互环境中的才能成长起来的,师范生的授课技能可以自己不停的训练,但是具体的与学生共鸣的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必须要置身在具体的环境之中才能有所提升。”政治师范的吴同学特地强调了对虚拟课堂“突发环节”的需求。时代在变化,孩子的心智也有所变化,师范生依靠以往的有限预设应对课堂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APP中的虚拟课堂可以根据当前的时事热点高度模拟各种突发意外,并且会对师范生的解决方法进行评分和分析,指出不足之处并且给出优化的方案。这个功能可以极大地锻炼他们随机应变、灵活处理的能力。
图 4 团队成员完成访谈后的合影
通过这次深度访谈,我们真切地体会到“职通未来”APP的智能内核以及不足之处,有助于我们提升APP的质量与功能,更有利于破解师范生成长路上的关键瓶颈。
作为新生力量,APP的探索仍在路上。但我们坚信,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与功能的深度优化,“职通未来”APP必将成为师范生技能锤炼不可或缺的实践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