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暑期实践让我第一次真正走近“数字游民”这个群体。他们是一群借助互联网实现地理自由的工作者,不需要朝九晚五地挤地铁,不必困在写字楼的格子间,他们带着笔记本电脑,在咖啡馆、共享办公空间、甚至旅途中完成工作,在安吉这样的宜居小城等地,重新定义着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起初,我以为数字游民的生活就是“边旅行边工作”的浪漫想象,但深入接触后才发现,这种自由背后是极强的自律与规划。我们常常把“稳定”等同于不变的环境,却忽略了真正的稳定或许来自对生活的掌控力,而非某个固定的工位。
这次实践也让我重新思考“扎根”的意义。传统观念里,扎根意味着买房、落户、固定工作,仿佛人生必须被锚定在某一个坐标上。但数字游民们让我看到,扎根也可以是对专业能力的深耕,对远程协作模式的适应,对自我节奏的把握。他们虽然地理位置在流动,但在职业成长上却可能比很多人更专注、更持续。
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或许并不适合所有人,但它代表了一种可能性:在技术赋能的时代,我们可以重新思考工作的意义,探索更适合自己的节奏。这次实践给我的最大收获不是某个具体的技能,而是一种视野的开拓——未来的职业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与其被动适应,不如主动了解、尝试,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任羽希
安定书院
数字游民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