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织就数字经纬,焕新乡村舞台

在这个盛夏,我们实践团以“数字赋能村晚·非遗焕新乡村”为主题,深入湖州市多个特色村落开展调研。从南浔古镇的丝绸文化底蕴,到双林镇的绫绢非遗技艺;从潞村的现代化文化空间,到荻港村的渔桑文化传承;从妙西镇王村村的生态文旅实践,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数字化探索,我们见证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的精彩碰撞,更深刻体会到乡村文化振兴的多元可能。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村晚”这一文化品牌与蚕丝绸非遗的融合创新。在南浔古镇,我们走访了多家丝绸工坊,发现传统工艺面临传承断层的隐忧;在双林镇,绫绢非遗传承人向我们展示了“一根丝织千年”的匠心坚守;而在荻港村,渔歌号子与蚕桑习俗的自然融合,让我们看到了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案例。如何通过“村晚”这一群众性文化平台,让蚕丝绸非遗“活”起来、“潮”起来?两者结合是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我们了解到数字化技术正在改变文化传播方式。这启发我们提出“数字化云村晚”构想——通过直播等数字化技术手段,打破时空限制,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并喜爱非遗文化。在王村村的调研中,当地将生态资源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的实践,更让我们认识到: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

此次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乡村文化振兴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创造性的转化。一方面要扎根乡土,挖掘像蚕丝绸这样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基因;另一方面要拥抱创新,运用数字技术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作为青年学子,我们希望通过持续探索,为构建“数字技术激活村晚活力、非遗资源弥合文化差距”的协同发展模式贡献智慧,让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绽放新的光彩。这段实践经历,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专业知识,更让我们对文化传承的当代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担当。

                                                               马克思主义学院

                                        “经天纬地承蚕魂,云梭智绣新乡韵”暑期社会实践团

                                                                    秦晶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