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团委:绘就生态教育的童心画卷 ——“绘两山青绿塑生态童心”活动教学心得

作为“绘两山青绿塑生态童心”生态艺术创作活动的主讲老师,这场融合了绘本故事、科学知识与艺术实践的教学实践,让我对生态教育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当看到孩子们用橡皮泥捏出苍翠的青山时,当听到他们讨论“大树是动物的旅馆”时,我愈发感受到:生态保护的种子,正以最生动的方式扎根于童心之中。

教学初始,我以小熊维吉的森林生活绘本切入,用“森林里的小动物会遇到什么困难”引发孩子们的共情。当讲到伐木工人砍倒大树,洪水淹没家园时,有孩子忍不住攥紧了拳头——这种情绪共鸣,正是生态教育的起点。

在设计故事时,我刻意将“森林消失”的后果具象化:小鸟盘旋的悲伤、兔子躲猫猫的困境、洪水冲垮家园的画面。这些细节让抽象的“生态破坏”变成了可感知的情感冲击。有个孩子课后告诉我:“老师,我觉得小熊哭的时候,树也在哭。”这种天真的表达,恰恰证明了故事载体的力量——它让73吨氧气、90%泥石流风险等数据,转化为孩子们能理解的生命体验。

当孩子们沉浸在故事中时,我抛出了关键问题:“小熊该怎么说服工人不砍树?”这个悬念自然引出森林生态系统的三大核心功能。为了让专业知识“接地气”,我将其转化为更形象的比喻:“动物旅馆”让孩子们联想到自己的家,理解500种动物对树木的依赖;“巨型空气净化器”的比喻后,我让孩子们深呼吸,感受“大树给我们的礼物”;用海绵模拟“超级海绵”的吸水过程时,孩子们惊讶于落叶层能让雨水渗透速度提高10倍。

这种“比喻+体验”的教学法,化解了知识的枯燥感。有个平时好动的孩子,在模拟树冠截留雨水的实验中格外专注,他说:“原来大树的叶子像雨伞一样保护地球!”这让我意识到,生态知识的传授需要具象化的载体,而孩子们的好奇心,正是最好的“催化剂”。

在“自然拼贴画”创作环节,我看到了孩子们对“绿水青山”最纯真的诠释:有人用绿色橡皮泥堆叠出层峦叠嶂,有人用蓝色剪纸剪出绕山流淌的溪流,还有孩子在“金山银山”的部分,画出了游客在森林里买水果的场景——这恰恰呼应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一个小女孩的作品让我印象深刻:她用金色亮片点缀在绿色山林间,解释道:“这是阳光照在树上,绿水青山就变成了会发光的金山银山。”这种充满童趣的解读,比任何说教都更生动地诠释了生态与发展的关系。艺术创作的意义,正在于让抽象的理念成为可触摸的视觉符号,让“两山”理念从文字变成孩子们心中的图景。

活动尾声,孩子们分享的环保小行动让我倍感欣慰:有孩子说要“给家里的绿萝浇水时循环用水”,有孩子计划“说服爸妈周末骑自行车去公园”。更令人感动的是,有两位小朋友在拼贴画环节结束后,主动拿来扫把进行卫生的打扫。这些细微的改变,正是教育的价值所在。

我在教学中刻意设计了“生活联结”环节:让孩子们对比“砍树卖木材”和“保护森林发展旅游”的两种图景,用“绿色存钱罐”比喻自然环境的价值。当一个孩子说出“保护大树就是给地球存零花钱”时,我知道,生态保护的责任感已悄悄萌芽。

这场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生态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热爱自然的火种。当我们用故事唤醒共情,用知识构建认知,用艺术激发创造,用行动引导实践,孩子们便会成为“两山”理念的小小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