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蟹钳叩网知生计,泥汗沾靴写共富

我们实践团怀揣探索之心,走进了这片生机勃勃的养殖基地。踏入基地的那一刻,便一头扎进了农民们的日常养殖工作中。我们带上草帽,穿上防水服,跟着蟹农大叔穿梭在泥泞的塘埂间,从学习辨认螃蟹公母到尝试拉笼收网,在沾满泥浆的劳作里,零距离触摸乡村产业的脉搏,也在躬身实践中,渐渐读懂土地与生计交织的深刻命题。

防水靴刚踩进塘泥,膝盖就被湿冷的阻力裹紧,每前进一步都像从大地的褶皱里拔腿。拉笼时,渔网在水下的重量远超想象,蟹钳刮擦网眼的“咔嚓”声越来越密,仿佛在叩击某种生存的密码。掀开笼盖的瞬间,青背白肚的螃蟹突然腾起,挥舞着螯足,溅起的泥水糊住护目镜,咸腥的水珠顺着睫毛滴进嘴角——这是我第一次尝到“生计”的味道,带着泥塘特有的土腥与鲜活的金属感。分拣时最需小心,要按大小、品相快速归类,被蟹钳夹到手指是常事,可蟹农大叔只是笑着递来手套:“习惯就好,它们也是‘活计’。” 他随手捏起一只螃蟹,指尖在蟹脐处一捻便辨出公母,动作熟稔得像在翻阅自家相册。田埂小径窄得只能容一人通过,装满螃蟹的水桶压得肩膀生疼,汗水顺着额角滴进泥里,才懂“谁知盘中餐”的深意从不是书本上的句子,而是浸透在每道田垄里的坚持。

暂存点的灯光亮起时,计重器上的数字不断地跳动着,看着一桶桶螃蟹被整齐码放,将在次日运往城市的餐桌,我突然懂了“共富”二字不止在口号里,蟹农的双手托起的是生计,而我们搬运的不只是螃蟹,更是对乡村产业的观察与思考。当城市的霓虹灯与养殖基地的星光交叠,这次沾满泥浆的实践让我懂得:共富路上没有旁观者,只有躬身入局的同行者,而泥土里的每一滴汗水,都在为“共同富裕”写下最鲜活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