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正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7月4日,湖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湖音新青年·两山理念传播”实践团深入湖州菱湖镇与辑里村,通过实地调研“跑道养鱼”生态模式与辑里湖丝非遗技艺,探寻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创新路径。这场跨越水产养殖与文化传承的调研,让我们亲眼见证了“两山”理念如何从理论走向现实,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一、生态产业观察员——跑道里的“绿色革命”
在盛江渔业养殖场,实践团成员蔡似成被“跑道养鱼”模式深深吸引。通过模拟河流的循环水系统,加州鲈鱼在“跑道”中逆流游动,肉质紧实度得到了提升,而鱼粪经生态过滤转化为有机肥,反哺周边农田,形成“养殖-废弃物-种植”的零排放闭环。负责人盛素红透露:“模式推广后,周边12户养殖户年均增收超10万元,真正实现了‘养鱼不污河,肥水不外流’。”
二、非遗文化传承者——丝缕间的千年智慧
在辑里村,实践团跟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顾明琪体验手工缫丝。老人指尖轻捻,蚕丝泛着温润的光泽:“手工辑里丝能保存六百年,机械丝百年便脆化。”博物馆内,江南花船迎亲的民俗表演和村民的笑容都藏着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更透着‘两山’理念带来的底气。
从盛江渔业的“跑道鱼”游向全国市场,到辑里湖丝的千年技艺焕发新生,湖州的实践印证了“两山”理念的生命力。实践团指导老师表示:“青年学子在田间地头读懂了‘生态饭’的吃法,这比任何课堂都更生动。”当绿水青山成为百姓的“幸福不动产”,湖州的探索正为全国提供一份可复制的“生态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