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小组走进仙居杨梅山的那几天,晨雾还没散时我们就跟着农户钻进林子。脚底下是松松软软的腐殖土,抬头就能看见百年杨梅树的枝干像老神仙的手臂一样撑开,叶子上的露水沾在袖口,闻起来都是草木和泥土混在一起的清气。
和村民大爷聊起古杨梅群时,他蹲下来扒拉着树根旁的土说:“这些树都是祖辈传下来的宝贝,以前只知道结果子换钱,现在才明白它们固住了多少水土。”他指给我们看山坡上的排水沟,说以前下大雨时泥水能冲到山脚,现在有杨梅树和林下的草护着,水都是清的。我们跟着他在林子里走,看见土鸡扑棱着翅膀钻草丛,啄食的声音沙沙响我们了解到这些鸡粪还可以用来肥地。
午后我们躲在农户的棚子里整理问卷。有个大叔在“期望”那一栏写:“希望能多学点技术,把杨梅树种得更甜。”他说去年有几棵树闹虫害,自己不懂怎么用生物农药,后来还是镇上农技员赶来才解决。这让我想起在林子里看到的智能大棚,塑料薄膜上凝着水珠农户说这是政府帮着建的,能自动调温湿度。传统和现代就这么在杨梅山里碰在一起,老办法保住了底子,新技术又给了盼头。
这些天在杨梅山里,闻过晨雾里的草木香,踩过雨后的泥土地,听过农户讲祖辈和树的故事,也见过年轻主播在林间直播时眼里的亮。那些长在山里的杨梅树,原来不只是树,它们是活着的生态课,是会结果的经济账,更是连缀着传统与未来的生命线。原来“两山”理念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道理,它就藏在农户弯腰施肥的身影里,藏在每一片被生态与经济共同滋养的叶子上。
胡璇凌
安定书院
遇见“梅”好暑期社会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