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在海亮教育园的清风里,我们与潘新华校友展开了一场跨越时光的对话。从红楼书声到杏坛深耕,他的故事里,“以心育人”的温度与“以行践道”的力量始终交织,成为照亮后辈成长的光。
青春的底色里,总有温暖的注脚。湖州师院的红楼时光,是清苦却丰盈的。陈梅龙老师堆满书籍的寝室、朱江安老师轻声却炽热的课堂、朱伦老师的关怀,如春雨般浸润着潘新华老师的心田。一篇被推荐发表的论文,让写作成为终身习惯;南苑食堂站着咽下的饭菜里,湖鱼的鲜美成了苦读岁月的慰藉。原来,青春的成长从不是孤军奋战,师长的言传身教、生活的细微滋味,都在悄悄塑造着往后的模样——那份对知识的敬畏、对师者的感念,成就了潘新华老师的研究之路。
成长的轨迹上,总需清醒的导航。五条金句如灯塔,照亮我们的迷茫。“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道破目标与行动的平衡;“坚持决定终点”,诠释热爱与坚守的力量;“复杂化简、简单重复、重复用心”,拆解出深耕的密码;“守护学术指纹”,点出特色发展的关键;“你们远超想象”,则是对后辈最恳切的期许。这些来自岁月的总结,让我们懂得:成长从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在规划中明晰方向,在坚持中积蓄力量,在创新中锻造棱角。
岁月的长卷中,总有不懈的耕耘。从农村中学的闭塞坚守,到嘉高创建的勇挑重担;从课改指导组的淬炼,到“思想者之家”的开创;从600节微课的打磨,到35项学生专利的指导……每一步都刻着“不辍”二字。没有先例就实地考察,重复工作却常做常新,这份在平凡中挖深、在创新中突破的执着,让我们看见:所谓“专家”,不过是把热爱的事做到极致;所谓“先锋”,不过是在坚守中敢为人先。
这场访谈,与其说是故事的讲述,不如说是精神的传承。潘新华校友的经历告诉我们:成长从无捷径,却有可循之道——以初心为锚,以坚守为帆,以创新为桨,终能在时光长河里,划出属于自己的清晰航迹。
马克思主义学院
“追溯校友情脉,传承奋斗基因”暑期社会实践团
张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