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实践躬行。7月3日,湖州师范学院“青旅红途”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南浔区菱湖镇与辑里村,开展主题为“探寻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赋能乡村振兴”的深度调研。
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水乡,用心感受绿水青山的生态魅力与红色基因的文化底蕴,解码乡村全面振兴的双重驱动力。
南浔菱湖镇,一方因水而兴的土地,湖州盛江渔业有限公司便坐落于此。公司以甲鱼生态养殖为特色,秉持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在养殖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水质优化。
我们团队深入养殖场,观察甲鱼的生活环境与养殖模式。这里没有传统养殖的污水横流与异味弥漫,取而代之的是清澈的水域、良好的水质循环系统。团队成员们看到,经过生态养殖模式养殖出的甲鱼,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在市场上颇受青睐,产业附加值显著提高,养殖户们的收益稳步增长,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活力。这一绿色养殖模式成为了当地生态养殖的典范,展示了生态与产业并进的可能,为其他养殖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也为菱湖镇的渔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在深入调研生态养殖取得丰硕成果后,我们团队将目光投向了南浔区的文化传承领域。我们意识到,乡村振兴不仅要实现经济上的发展,更要注重文化的延续与弘扬。于是,我们收拾行装,带着在菱湖镇生态养殖调研中积累的经验与思考,前往南浔辑里湖丝馆,探寻那里的湖丝文化密码,开启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新探索。
这里有着悠久的湖丝文化与丝商文化。不仅是农耕文明的两大代表之一,也是一带一路的源头。在南浔区的调研中,我们深入挖掘了辑里湖丝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辑里湖丝因产于南浔镇辑里村而得名,自元末成村便开始生产,拥有悠久的历史。据明代史料记载,“天下蚕桑之利,已莫胜于湖,而一郡之中,尤以南浔为甲”,辑里湖丝凭借其“细、圆、匀、坚、白、净、柔、韧”八大特点,品质卓越,曾被指定为皇家御用珍品,用于制作龙袍凤衣等高贵服饰。其制作工艺繁复精细,从蚕种的选育、蚕茧的煮制到缫丝的全过程,都蕴含着匠人们的智慧与匠心。选用自育的“莲心种”蚕,经过木制三绪缫丝车缫制,产出的丝细而匀、丝身柔润、色泽洁白,品质上乘。
如今,辑里湖丝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专程拜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辑里湖丝”省级传承人顾明琪先生,他多年来致力于传承这门古老技艺,通过展示、教学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辑里湖丝的文化价值。
顾明琪先生表示,湖丝文化整个南浔区的文化根脉,承载着一方人民的记忆与情感。,辑里湖丝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希望更多年轻人能投身其中,将传统技艺传承下去,让世界再次领略辑里湖丝的魅力。
我们将所见所感内化于心。在盛江渔业,生态养殖兼顾效益与环保;在辑里湖丝,文化传承激活发展动力。实践让我们明白,乡村振兴需脚踏实地、融合创新。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让红色文化在乡村绽放光芒,让绿水青山在乡村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