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湖音新青年・两山理念传播团” 的安吉实践活动,像是在竹海间完成了一场特殊的 “声部训练”—— 我们这些习惯了五线谱的学子,终于学会了倾听土地的旋律,也懂得了让 “两山” 理念顺着乡音与笑语,自然流淌进人们心里。
演出环节的意外收获,至今想起仍觉温暖。起初排练民乐合奏时,我们总在纠结节奏的精准度,直到站在临时舞台上,才发现最动人的“伴奏” 是风吹竹叶的沙沙声。当旋律里融入本地民谣的调子,原本端坐着的村民们渐渐放松下来:有位大爷用烟杆轻轻打着节拍,几个孩童围着舞台跑成了 “流动的音符”,连趴在竹椅上打盹的小狗,都竖起耳朵蹭到了台前。这种无需刻意的共鸣让我明白,乡土舞台上,“合拍” 比 “完美” 更重要 —— 就像 “两山” 理念的传播,从不需要刻意煽情,只需找到与生活同频的节奏。
宣传讲解时的转变更让我难忘。起初捧着环保手册念条款,看到村民们眼神有些发直,赶紧换了法子。指着宣传册上的图片说:“大家看,这垃圾分类,咱村要是做好了,溪水能更清,游客也更爱来。” 没想到这话一出,立刻有人接话:“可不是嘛,前几年村口塘里都是塑料袋,现在捞干净了,夏天还能看见鱼呢。” 你一言我一语间,我们把《环境保护法》里的规定,变成 “护林防火能保住笋子收成”“少用农药能让茶叶卖好价” 的实在话。有位大婶听完说:“你们不说俺也知道,守着这山这水,日子才能越过越甜。” 原来村民心里早有杆秤,我们要做的,只是帮他们把朴素的认知,和 “两山” 理念的道理连起来。
回校的路上,竹海在车窗外倒退成绿色的流瀑。这场实践教会我的,远比“如何演出”“如何宣讲” 更深刻:所谓 “两山” 理念,本就生长在村民对土地的珍视里,我们要做的,不过是用艺术轻轻拨动那根早已存在的弦,让它发出更响亮的声。而这份感悟,会成为我往后专业学习里,最珍贵的 “即兴伴奏”。
周诗玥 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