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巧手剪出环保心

当孩子们的小手紧握画笔,在白纸上郑重地“安放”家中常见的垃圾,再小心翼翼地将它们剪下时,这堂《巧手分分类,慧心答环保》劳动实践课,已然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递。看着他们专注地画出四色垃圾桶,再认真将每一片“垃圾”送回图纸上正确的“家”,我仿佛触摸到环保意识从指尖流向心灵的轨迹。这堂为社区孩童精心设计的课程,不仅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绿色的种子,更在我这位准教师的专业成长土壤中,扎下了深根。

纸上画“垃圾”并剪贴分类的过程,是环保知识最直观的降落。面对“电池该放哪里”的疑问,我不再急于宣讲理论,而是引导孩子们拿起画笔,画出它独特的“模样”。当孩子们亲手描绘出电池、药瓶等特殊垃圾,再将它们“送”进红色的有害垃圾桶图纸,抽象的分类规则瞬间被赋予了可触可感的生命力。这种从观察到描绘、再到动手归类的沉浸式体验,远胜枯燥说教——它让环保知识如春雨般无声渗透,孩子们在自主探索中真正理解了“为何分类”与“如何分类”,环保意识在指尖的实践中自然萌发。

手工环节后的分组环保知识抢答,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孩子们为了给小组争光,争先恐后地举手,将刚刚手册制作中内化的知识倾囊而出。一句句稚嫩却坚定的“我知道!过期药品是有害垃圾!”“饮料瓶要洗干净才能放进可回收桶!”在教室里回荡。这种以团队为单位的竞争形式,巧妙地将个人习得转化为集体智慧,孩子们在紧张刺激的抢答中巩固了知识,更在彼此的肯定与欢呼声里,强化了对环保行为的价值认同——垃圾分类不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种值得骄傲的集体行动。

这堂以“巧手”与“慧心”命名的社区实践课,孩子们用双手剪贴出了对地球的承诺,而我则用心收获了对“何为有效教育”的顿悟。它印证了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箴言。当教育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灌输走向体验,知识的种子才能在心灵沃野中真正萌发。这堂充满童趣与绿意的实践课,不仅为孩子们打开了环保之窗,更照亮了我迈向合格教师之路的方向——以实践点燃智慧,用生命润泽生命,在每一次真诚的互动中,与未来共同生长。

教育学院

走进教育第一线暑期实践团

忻书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