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程学院:在理解的土壤上播撒环保的种子

站在大升社区活动室,面对那些眼神时而迷茫时而专注的"老小孩"们,我最初的不安逐渐化作了深深的敬畏。这次为认知障碍老人进行的环保知识宣讲,与其说是一场教育活动,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让我重新思考了传播的本质与教育的真谛。

我们精心准备的PPT在内容上做了大幅简化,用鲜艳的图片替代冗长的文字,用生动的动画演示垃圾分类过程。当一位满头白发的大妈指着屏幕上的可回收物标志,兴奋地喊出"蓝桶子!"时,我忽然明白,专业术语的堆砌远不如这样一句朴实的认知更有价值。在互动环节中,老人们像小学生一样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正确时接过小礼物的喜悦神情,让我看到了教育最原始的模样——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成就感的给予。

面对这些特殊的听众,我们的成员不得不放慢语速,反复解释。这种"被迫"的耐心却给了我意想不到的回报——当一位总记不住分类方法的大爷最终能准确区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时,他脸上绽放的笑容比任何考核指标都更能证明宣讲的意义。这让我反思,在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是否遗忘了等待的智慧?真正的传播不正是需要这样的节奏吗?

合影时,老人们紧紧攥着得到的小礼物,像孩子般炫耀着自己的"战利品",这一幕让我眼眶发热。或许明天他们就会忘记今天学到的具体知识,但那份被尊重、被重视的感觉定会在心中留下痕迹。环保意识的培养本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我们今天所做的,就是在他们心灵最柔软的土壤里,播下了一颗绿色的种子。

回望这次特殊的宣讲经历,我收获的远比付出的多。它教会我真正的传播不在于展示讲者的学识,而在于触及听众的内心;不在于信息的单向传递,而在于双向的情感连接。那些被我们习惯性贴上"理解能力差"标签的老人,用他们最本真的反应向我展示了什么是纯粹的学习快乐。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带着这份领悟,用更多的耐心与创意,让每一次传播都成为温暖的相遇。

                                                              王昶卜

                                                          信息工程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绿动‘信’程,‘工’赴前路”暑期社会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