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护理学院):聆听榜样故事,感悟医者担当

走近朱惠芳校友的那一刻,她眼底的从容与坚定便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场采访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对话,更是一场跨越时光的精神洗礼,让我对护理事业有了全新的认知与思考。

朱老师谈及初入医院的困境时,语气平淡却字字有力。她提到曾因年轻被患者质疑能力,面对突发病情时手忙脚乱的窘迫,这些细节让我想起自己在实训中遇到的挫折。但她那句“把每个质疑都当成进步的阶梯”,瞬间击溃了我内心的怯懦。当听到她为钻研病例彻夜不眠,带着笔记追着前辈请教的故事,我忽然明白,所谓“熟练”从不是天生的天赋,而是千百次刻意练习的沉淀。

援非经历的讲述更是让我眼眶发热。朱老师描述当地医疗条件的匮乏时,用“当地没有手术辅料”这样具体的细节,还原了那段艰苦却闪光的岁月。当被问及支撑她坚持下去的动力,她没有豪言壮语,只是说 “看到非洲孩子满是感谢的眼神,就觉得再难也值”。这句话像重锤敲在我心上 —— 原来真正的医者仁心,是能跨越种族与国界的大爱。

最触动我的是她对 “援非荣誉” 的解读。在她看来,这份荣誉从不是炫耀的资本,而是 “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懈怠的警钟”。她将援非学到的应急处理经验融入日常工作,带动科室建立了更高效的急救流程;把非洲患者的乐观精神分享给国内病友,帮助他们重建康复信心。这种将荣誉转化为动力的智慧,让我懂得真正的成长,是把每段经历都酿成滋养未来的养分。

离开时,夕阳透过窗户洒在朱老师的白大褂上,仿佛为她镀上了一层金边。这场采访让我明白,护理不仅是打针发药的技术活,更是需要用生命温暖生命的修行。未来的路上,或许仍有迷茫与挑战,但每当想起那双穿越撒哈拉沙漠依然清澈的眼睛,我便有了披荆斩棘的勇气。

                                                          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护理学院)

                                               “倾听医路故事,传承湖师精神” 暑期社会实践团

                                                                         王瑞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