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荻港遗韵映千年匠心,调研之行承百代文明

 “经天纬地承蚕魂,云梭智绣新乡韵”——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于近日走访南浔荻港村,开展“村晚”相关非遗文化的研学活动。实践团成员穿梭在村落街巷,溯源非遗文化脉络,用非遗传承为荻港村的乡村振兴之路注入新活力,点亮古村文化风华。

入荻港村的门槛,非遗文化与民俗活动交融的独到氛围充斥身心。在文化展馆,我们接触到多样的传统非遗技艺,从蚕艺到苏绣,砖雕到面塑,精巧的手工制作与独特的艺术表现,无不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那些承载流年的民俗活动,更是生动展现当地特色文化的传承,使中华文明古与今的智慧在历史长河中相遇。

转入桑基鱼塘系统的历史文化馆,--鱼”精妙的经济循环模式古老生态智慧具象化作为农业生产的一大创举,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优化养殖技术、结合旅游开发,融入现代科技模式,彰显敬畏自然之心的同时,为当下乡村振兴中生态发展方面提供全新思路

通过与荻港村村委书记等干部访谈,我们深入了解了“村晚”中非遗传承现状与规划。村委会对非遗保护的热忱不减,仍积极探索传承相关路径,培养大学生为代表新一代传承人并结合旅游推广非遗,每一步都凝聚心血,也让我们看到非遗传承的潜力。

此次实践,让我们明白非遗传承不仅是保护技艺,更是守护文化根脉。荻港村在非遗与民俗传承方面的努力,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范例。我们也应成为非遗文化传播者,让更多人领略其魅力。传统与现代交织,这是新时代的非遗,更是非遗的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学院

                                     “经天纬地承蚕魂,云梭智绣新乡韵”暑期社会实践团

                                                                 王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