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盛夏探非遗,双语话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当地社区对居民进行关于湖笔的访谈,这段宝贵的经历成为我沉浸于笔尖文化世界的一扇窗,让我得以在探寻中收获对传统文化深刻而鲜活的体悟。
在密集的走访与对话中,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居民,用他们独特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记忆,为我勾勒出湖笔在当地文化生态中丰富而多元的面貌。那些与湖笔相伴一生的老匠人,他们的双手布满岁月的痕迹,却依然执着地守护着代代相传的精湛工艺。在他们眼中,湖笔制作远非简单的劳作,而是融入血脉的毕生志业。他们对选料、水盆、结头、择笔等每一道工序近乎苛刻的严谨,让我真切触摸到了那份沉甸甸、熠熠生辉的“匠魂”。与中年居民的交谈则充满了温情与怀旧。他们深情回忆着湖笔在过往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无论是春节挥毫写春联的仪式感,还是书信往来中承载的浓浓情意,湖笔曾是家庭礼仪和节庆书写中不可或缺的“文化信物”,言语间流露出对这份共同文化记忆的深切珍视。而年轻一代的视角则更具开放性与前瞻性。他们普遍认同湖笔作为文化瑰宝的价值,但同时也敏锐地指出其在当代语境下面临的挑战,并热切地探讨着如何借助设计创新、科技赋能、教育普及等多元化路径,让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生机,展现出强烈的文化认同与创新诉求。
这次深入基层的实践,其意义远超一次简单的社会调查。它让我得以窥见湖笔在民间土壤中扎根之深、脉络之广,真切感受到其作为活态文化基因的强大生命力。然而,实践也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浪潮下所面临的真实图景:既有政策扶持、社会关注度提升、文旅融合带来的宝贵机遇,也存在着工艺传承后继乏人、市场需求变化、年轻一代认知隔阂等不容忽视的挑战。传播优秀文化并勇于创新,是新时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正源于此行的深刻触动。
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盛夏探非遗,双语话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
房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