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唱响分类课堂,指尖舞动绿色新风
在7月3日这天,湖州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青’声共育,‘绿’动一线”走进紫云社区,开展了一场以“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为主题的艺术拓展活动,通过儿歌科普与手指谣教学,为孩子们打开了环保世界的大门。
活动伊始,当《垃圾分类歌》的旋律响起,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里满是好奇。视频中四个颜色各异的垃圾桶,像魔法盒一样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老师,蓝色垃圾桶装什么呀?”“有害垃圾的标志是什么样的?”此起彼伏的提问声,让我感受到孩子们对垃圾分类知识的渴望。在问答环节,他们争先恐后地举手,稚嫩的声音喊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即便偶尔答错,也会在纠正后露出恍然大悟的笑容,那认真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
手指谣《小小花园》的教学更是将活动推向高潮。当孩子们跟着节奏摆动小手,用“挖呀挖”的动作演绎节水场景时,童真与环保理念奇妙地融合在一起。有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一边比划一边奶声奶气地说:“老师,我以后洗手一定关紧水龙头。”简单的话语里,透着环保意识的萌芽。而在讲解垃圾分类意义时,看到“地球妈妈伤心哭泣”的图片,有个小男孩突然抿紧了嘴唇,小声说:“我们不能再让地球妈妈难过了。”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环保的种子已在他们心中悄悄种下。
活动结束后,孩子们拉着我的手,七嘴八舌地分享着“回家要教爸爸妈妈分类垃圾”的小计划。看着他们蹦蹦跳跳离去的背影,我忽然明白,这次活动的意义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当艺术与环保相遇,儿歌的旋律、手指的律动,都化作了沟通的桥梁,让抽象的环保概念变得生动可感。孩子们在欢笑声中理解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也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爱护环境的种子。
作为实践团的一员,我深深体会到,环保教育从来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需要用童趣的方式唤醒共鸣。未来,我们更应带着这份感悟,继续探索寓教于乐的环保教育之路,让绿色理念在更多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共同守护我们美丽的绿色家园。
教育学院
“青声共育,绿动一线”暑期实践团
岑心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