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书院:余村生绿韵,数游绘新章

余村生绿韵,数游绘新章

当安定书院数字游民调研暑期实践团踏入安吉余村时,阳光正倾洒在翠竹与溪流之间,我看见那隐在竹林中的青瓦白墙的民居,听见溪涧的水声正潺潺流动,这座因“两山理论”闻名的村庄,正悄然成为数字游民的新据点。

刚下车时,映入眼帘的是余村村口的大石头,上面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访问了当地“数字游民公社”里的一位插画师,问他为什么会选择安吉作为数字游民的聚集地,他回答我,“大城市的房租能在这里租三个月民宿,而且这的网速比市区还稳定。”我看到村中心的咖啡馆配备千兆网络,改建的农房民宿也自带露台书房,在绿水青山间的数字工作怎么不是绘就一幅新篇章的新途径?试想,清晨在茶园边开线上会议,傍晚去溪滩边收快递——当“工位”从四四方方的格子间迁到自由且清新的绿水青山间,效率与灵感似乎都有了新的注脚。村里的老木匠也学会了用短视频卖手工竹器,借用抖音平台推动当地文化与产品“走出去”,促进经济增长。

数字游民的“迁徙”也并非是单向索取。看那些曾经破旧的农房,如今成了村民放投影和看电影的公共空间;程序员们帮村里搭建起了农产品溯源系统,使得笋干销量大大提升。更微妙的是文化的交融:数字游民们带来的瑜伽课、读书会,与当地村民的茶俗、舞龙会渐渐拧成新的生活图景。这也让我们意识到,不仅要让数字游民们来“借住”,更要让他们在实现他们价值的地方“扎根”。

离开余村前,我在村口的“两山会址”遇见一群正在打卡拍vlog的年轻人。在镜头里,他们既是远程办公的设计师、博主,也是向城市网友推介竹编技艺的“新农人”。余村的实践就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数字时代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不是用钢筋水泥复制城市,而是以生态本底为磁石,让数字技术成为连接城乡的桥梁。当游民们把“在余村办公”的故事发在社交平台,当村里的老茶厂改造成直播基地,绿水青山才真正成了可触摸的“数字资产”。

在实地调研中,我似乎触摸到了传统村落与数字时代碰撞的温度。数字游民的到来,不仅仅是地理空间的迁移,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乡村的温柔叩问——当技术让“远方”变得触手可及,或许我们真正寻找的,是让心灵与自然共生的可能。

李宇杰

安定书院

数字游民暑期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