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蝉鸣为序,马克思主义学院“我和我的绿水青山”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2日踏入义乌李祖村。成员们实地走访,通过实践调研倾听乡土声音,青石板路上的每一次驻足、对话中的每一句交流,都似灵动的笔触,将一幅鲜活的乡村振兴画卷缓缓铺展在眼前。
晨光熹微,实践团成员便陆续走出家门,于李祖村党群服务中心集合后,一同穿梭在村落巷道中。走访村民家中,老人们坐在院子里,指着后山枝繁叶茂的山林感叹:“以前砍树换钱,现在靠这片林子搞农家乐、卖土特产,日子反而更红火了。”走进返乡创客的工作室,年轻创业者们激情洋溢,将生态元素融入文创产品,用数字技术记录乡村自然之美,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探寻出生态价值转换的新途径。不同年龄、不同角色的讲述,如同错落有致的音符,共同奏响了李祖村践行“两山”理念的振兴乐章。
这场实践之旅,犹如翻开一部厚重的乡土史诗。泛黄的纸页间,沉淀着“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生存智慧,老槐树年轮里刻着祖辈们垦荒的艰辛。当暮色浸染青瓦白墙,我恍然领悟,乡村振兴从不是单一线条的变革——它是村干部案头规划图上的生态蓝图,是村民灶台上升腾的绿色希望,是创客工作室里闪烁的创新火花。这些汇聚成河的力量,正让李祖村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经纬间,织就出属于自己的振兴锦缎。
马克思主义学院
“我和我的绿水青山”暑期社会实践团
李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