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余村行:从“靠矿吃矿”到“两山共赢”的生态蜕变

在盛夏时节,我们走进了余村。在从安吉高铁站前往余村的路上,绵延的山路在山群间起伏,青绿色逐渐铺满整个画面。

清澈的河水,苍翠的竹林,白墙黛瓦的民宿,都让我深切地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曾经因采矿发展经济而导致环境严重破坏的山村,如今已变成“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这一蜕变令我深受感触。

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我怀着一个疑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村民们愿意放弃“靠矿吃矿”转而守护生态呢?而这一疑问也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有了答案。

深入探访后,我发现余村的转型修复智慧,不仅仅是在关停矿厂、修复生态,更在于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实现发展。在未来乡村展示馆内,我了解到余村在上世纪70年代,炸山开矿,办起水泥厂,发展的很快,但是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现在的余村,环境优美,村民开农家乐、民宿,办漂流,游客络绎不绝,村集体收入增加。这便是“两山”理念下,余村实现经济生态共发展的生动实践与成果。除了这些产业,余村还利用自然优势,推广本村特产,在余村共富超市内,看到了安吉白茶和“竹饮”的瓶装饮料,而“竹饮”这个名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在购买后品味,发现其十分清凉可口,瓶身目测也是以竹子的形态而设计的,包装上的“竹子”形象更是可爱生动。在炎热的天气下,店主十分热情的邀请我们在室内休息乘凉,甚至还给我们搬凳子。我想这也是余村吸引人的地方吧——当地的热情招待。

今天的实践,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只要找准路径,就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余村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的样本,也让我对“两山”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守护好绿水青山,便是今后无比的财富。而最初的疑问也有解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促进经济更好地发展。未来,我也将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实践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节约用水,坚持垃圾分类、循环利用,为绘就生态与发展共赢画卷贡献自己的力量。

黄雅琳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红脉绿韵,青聚两山”暑期社会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