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生态环境法典(草案)》的暑期社会普法实践与学习后,我对生态法治的认知从书本概念走向了生活肌理,在法律条文与现实问题的碰撞中,深刻体会到法治守护绿水青山的三重维度,也深刻体会到了社会实践的内涵与意义。
一、理念之基:从 “两山” 理论到生活场景的法治转译
当兰明瑶同学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为切入点解析法典背景时,我忽然意识到,这一理论已从宏观战略转化为可触摸的法律条文。法典将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 写入立法宗旨,在社区普法中具象为烧烤店油烟排放的禁设区域、广场舞的音量时限等生活细节。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规则移植,而是对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现代化诠释。理念通过法律条文渗透进日常场景,让 “绿色发展” 不再是口号,而成为每个人行为选择的坐标系。
二、体系之力:从分散立法到协同治理的逻辑重构
学习法典框架时,最震撼的是其 “总则 - 污染防治 - 生态保护 - 绿色低碳 - 法律责任” 的五位一体架构。过去面对烧烤油烟扰民,可能需要查找相关分散规定,如今法典第二百四十四条直接明确 “禁止在居民楼附近新建产生油烟项目”,这种系统整合带来的治理效率提升,在社区实践中尤为明显。当居民王阿姨困惑于广场舞噪声边界时,法典第五百九十条清晰划定红线,搭配程序指引,形成了完整链条。这种体系化思维还体现在社区责任划分上,业主委员会制定规约、物业劝阻环境违法行为,让 “人人都是环保主角” 从倡导变为制度性安排,破解了过去 “多头管理却无人负责” 的治理困境。
在互动问答环节设计 “烟花爆竹禁放区处罚”“宠物粪便清理” 等题目时,我曾担心居民会觉得法条枯燥。但当某位奶奶因 “随意倾倒厨余垃圾可能被罚款” 的案例露出惊讶表情时,我突然明白,法律的生命力在于与生活的连接,我看到法治意识正在转化为维权能力。更触动我的是,活动结束后有居民身体力行清扫社区卫生,这正是环保理念在生活中的主动践行。这种从 “知法” 到 “行法” 的转变,印证了法典创设的深层意义 —— 不仅是构建法律体系,更是培育全社会的生态伦理共识。
站在社区门口,看着 “以绿色实现本色” 的标语在阳光下闪耀,我忽然明白:暑期实践的结束,恰是将法典精神融入社会肌理的开始。那些在实践中埋下的 “法律意识” 种子,终将在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灌溉下,长成守护绿水青山的法治森林 —— 而这,正是我们这代法律人践行使命的生动注脚。
经济管理学院
法润初心师生联合党支部
晏海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