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书院:深耕县域绿色调研——前期分工协作与挑战突破的实践心得

深耕县域绿色调研——前期分工协作与挑战突破的实践心得

在仙居县绿色产业调研的前期准备与分工实践中,团队以“两山”理念为指引,深入探索生态经济转化路径,却也在分工协同与背景调查中遭遇多重现实挑战。这些困境既源于县域发展的复杂性,而突破困境的过程恰是调研价值的深刻体现。

效率瓶颈更显于跨学科协作。我们在对比云南富民杨梅产业的过程中,发现仙居杨梅“6月集中上市”的周期劣势,但由于缺乏市场学背景,我们难以深度分析冷链物流成本对出口的制约。因为团队里没有学经济的,只好进一步查资料求助,这才明白仙居杨梅出口少是因为冷链太贵。这一插曲促使我们建立“专业顾问库”,为后续技术创新调研奠定资源基础。

在前期准备过程中我们发现仙居在推进绿色发展时,仍面临传统产业遗留的环境问题。部分医化、铸造企业虽已整治,但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治理需长期投入;而新兴绿色产业如林下养殖,若规模失控也会破坏生态更棘手的是资金分配矛盾——“绿色种养循环试点县项目”因资金使用率低下,未能有效解决养殖粪便资源化问题,反而引发部分农户抱怨。这让我们反思: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平衡,不能仅靠政策倡导,必须建立可量化的管控标准和利益引导机制。同时我们也会在后续的调研中实地调查并验证这一观点。政策文献研究初期,《仙居县永安溪综合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等文本虽构建了政策框架,却缺乏“绿色种养循环试点县项目”资金使用低效的具体细节。我们找了好久,才从一个第三方机构的审计报告里发现,大部分资金被用来做景观,导致冷链设施没钱建,杨梅运输损耗很高。这让我们知道不能只看政策文件,还得找实际执行的资料。

困境亦是成长的契机。从分工磨合到突破信息壁垒,正如仙居杨梅在竞争中探索冷链技术突破,我们在调研挑战中淬炼的不仅是研究能力,更是对“两山”理念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度认知——唯有扎根现实土壤,才能让绿色发展的调研成果真正成为县域转型的“路线图”。

胡璇凌

安定书院

安定书院遇见“梅”好暑期社会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