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对乡村春晚和非遗文化的认识,我们开展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而第一天的实践,就超出我的预料,让我收获颇丰。
出发前的目标是细致又理想的。第一天的时间在南浔古镇展开,这是一座位于湖州双林区的商业化古镇。我们分为两个小组,共同任务是向游客和做非遗相关的店家发放调查问卷,给出小礼品;特殊任务是,其中一个小组要去辑里湖丝馆做访谈。另外一个小组去南浔非遗馆做访谈。与此同时,我们可以观察非遗产品的设计与销售——如产品类型是服饰、工艺品还是文创小件?设计风格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与此同时我们站在游客的角度,观察非遗产品的价格区间、 观察停留时间、是否拍照、参与体验、购买意愿和成交量等。
然而现实让我频频受挫。最出乎我意料的是,我本来以为调查问卷能够顺利地发出与收回。但是在炎炎酷暑之下,大部分游客和店家并不愿意去浪费时间填一份调查问卷。经过我们努的努力之下,调查问卷的有效分数也只有三四十份。与此同时我们也观察到了调查问卷应该更加精简,且老一辈更加喜欢纸质问卷。另外,传统商铺对大学生的售卖能力存疑,并不相信大学生会对非遗文化的推广和产品售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认为暑期社会实践的调研对大学生而言只是一个形式化的、必要的实践任务,并不会真正地落实下去。这令我感到沮丧也使我们的任务产生了一些困难,但是这恰恰反映了大部分实践团所产生的问题,也警醒了我:我告诉自己,不要把社会实践当作一个形式工程,哪怕我现在没有资金和能力去改变这一现状,但是也要使调研成果生根发芽,他会长在我们实践团每一个人的心中,提升我们的认知。
最后,我深深地理解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哪怕你在书本上学过它的概念、过程和影响。但是书本上的介绍和架构终究是宏观的架构。它并不能体现微观主体的困难和需求。哪怕是与此专业相关的书,但当我们真实地面对他所介绍的活生生的人使我们才能够真正感受到它的意义所在。
马克思主义学院
“经天纬地承蚕魂,云梭智绣新乡韵”——暑期社会实践团
周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