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潜”心织翠锦,“山”焕新生机

 “潜”心织翠锦,“山”焕新生机

7月1日,骄阳似火,“浙里探绿矿·青春两山行”实践团队深入湖州市潜山景区。在这片“宜林则林”理念实践的矿山修复前沿,我们通过深度访谈景区负责人和向游客发放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实地探寻这片土地由“矿”到“绿”的涅槃轨迹。

步入潜山,满目苍翠瞬间取代了想象中矿山的荒凉。曾经裸露的矿坑岩壁,如今已被蓬勃的植被温柔覆盖,层层绿意如锦缎般铺展。新植的林木与天然次生林交织共生,潺潺溪流依偎着修复后的边坡流淌,清脆鸟鸣萦绕林间——这鲜活的生态画卷,无声诉说着修复的非凡伟力。

在景区管理办公室,我们与负责人展开了深度对话。负责人指尖轻点规划图,回顾艰辛历程:“我们依据山形地势,‘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引种本土先锋树种固土涵养,辅以阶梯式挡墙稳定边坡,每一寸复绿都凝结着科技与匠心。”访谈揭示了核心理念:不仅追求植被“成活率”,更注重生态系统“生命力”的恢复。智慧滴灌系统精准滋养,土壤改良技术唤醒地力,生物多样性监测则如敏锐的眼睛,守护着来之不易的绿意。

带着洞见,我们走向熙攘的游客。一份份问卷成为连接实践者与亲历者的桥梁。问题聚焦于游客对修复成效的切身感受、环境提升带来的体验变化及对可持续管理的建议。烈日当空,汗水浸湿衣衫,但穿梭于林荫道的脚步始终坚实。每一次问卷的递出与回收,每一次与游客的真诚交流,都是将青春热忱化为实践印记的落笔。

当夕阳为潜山镀上金边,手中的问卷已承载沉甸甸的民意。访谈中的专业擘画与问卷里的百姓心声相互映照,清晰印证:“绿水青山”绝非抽象符号——它镌刻于草木葱茏的岩壁之上,流淌在游人惬意的笑容之中。

此次潜山之行,我们丈量了矿山的绿色嬗变,触摸到“两山”理念的强劲脉动。 这片由开采伤痕愈合而成的生态沃土,正是“宜林则林”治理智慧的生动答卷。青春与青山在此相逢,我们看见,生态优先的画笔正描绘着更富生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