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探索乡村共富工坊,揭秘乡村振兴浙江尝试(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浙江省、市各部门积极响应号召。“共富工坊”党组领导、基层组织、村民参与的形式成为我省实现农民增收、乡村发展的一种创新改革新机制。为深入了解湖州市乡村基层共富工坊建设情况,7月6日下午14时,人文学院“高质发展乡村振兴,共富工坊你我同行”暑期实践调查团来到安吉鄣吴镇“古鄣扇艺”共富工坊进行实地考察,探索当地共富工坊运行实况。

鄣吴镇借助制扇创新创业基地,构建“打好昌硕牌,做好扇文章”的发展战略,将制扇工艺与昌硕书画印刻艺术等有机结合,不断加快“扇旅”融合步伐。以“扇始善成”服务品牌,为贫困家庭、残障人士提供就业和实现增收作出巨大贡献。同时鄣吴镇组织有意愿的群众开展就业学习和指导,习得一技之长,熟练制扇工艺,努力提高生活质量。

近年来,鄣吴镇丰富的毛竹自然资源和昌硕故里文化资源,围绕打造长三角文创谷,整合鄣吴-东亭文化和市场资源,持续发挥共富工坊制扇龙头企业示范作用,打造“1+7+1”共富体系,即1个制扇创新创业基地,7个大师工作室,1个“扇始善成”服务品牌,通过强村运营、村企共建,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800余个,带动经济增收10万余元,实现鄣吴镇竹扇业有机更新和整体经济发展,激活共同富裕内在动力。

六合竹艺企业负责人胡新华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到:“古鄣扇艺共富工坊是六合竹艺企业与政府共同打造的以基层政企合作促进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新机制、新形式。依靠当地丰富的毛竹资源、浓厚的故里文化,打造优质竹扇品牌。”在与胡先生的谈话中,我们也得知共富工坊发展的困境,受制于当地物流行业的弊端和青壮年劳动力的短缺,六合竹艺企业的规模难以扩大,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发展停滞不前。作为以共富工实现坊乡村振兴、富民强基、村企合作的示范单位,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当地政府和基层工作人员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