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学院:在东白渔潭,从“废物”中挖掘“宝藏”

一位来自东白渔潭社区的6岁小朋友彼得手捧他的“宝藏”,面带喜悦地与湖州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的成员拍合影,他表示:“这本来是一个废弃的塑料瓶,现在被我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可以拿来当笔筒,也可以拿来当小垃圾桶。”

为深入贯彻党的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形势,顺应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7月7日下午,湖州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环保携行,共赴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吴兴区东白渔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变废为宝,从‘无废城市’走向‘无废社会’”节能环保主题活动,号召社区居民有效利用生活中的废物,为建设“无废城市”“无废社会”而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活动伊始,“环保携行,共赴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从“无废城市”提出的背景、举措以及实践意义三个方面进行宣讲,向参与本次活动的居民传递节能环保绿色理念,并且得到了居民的认可。居民表示:“最近几年都在大力宣传垃圾分类理念,这是我们第一次近距离学习建设‘无废城市’这一理念,今后我们也会努力推动这一方面的建设。”

活动中期,“环保携行,共赴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开展“有奖竞猜”活动。居民们热情高涨,在保证正确率的同时积极回答问题。其中小朋友们的呼声也很高,并收获了属于他们的独家奖励——棒棒糖。

随后,在场的小朋友在家长的陪同下进入手工环节——变废为宝。他们将收集来的,并且已完成消毒废塑料盒、废纸经过加工、装饰等多道工序,变成了生活中的实用品。每位成员都积极参与其中,用实际行动将“废”变为“宝”。

“我画的是鱼。”

“你为什么要画鱼呀?”

“因为我希望鱼儿能够快乐的生活在水里,不受废物的干扰和侵害。”

实践团的成员与小女孩交谈道。

活动后期,“环保携行,共赴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将小朋友的作品进行展示并合影留念。实践团成员表示,通过这次活动,大家都受益匪浅,只要大家都能团结起来,在垃圾分类的基础上提高垃圾的利用率,就能共同为建设“无废城市”“无废社会”而努力。

科学处理垃圾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的程度也是国家现代化的必备标志。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同时,加强垃圾处理能力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并且它的综合效益非常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