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针要如何才能集尖锐、实用、精致于一身?与宝剑锋从磨砺出不同,过去工业技术并不发达,钢针只能通过手工进行更细致的打磨。从铁杵到细针的转变需要的是一颗匠心,这便是徐斌老师的真实写照。在徐老师眼里,他的人生可以分为学生阶段和教师阶段。从被打磨至打磨人,使他对工匠精神有着更加深入的理解。
学生时代,与当代许多大学生一样,徐老师并不是全知的天才,
免对许多问题持有疑惑。但他表示,在学生时期去做一件事情时,会像庖丁解牛,把它分析得十分透彻,同时可以不厌其烦地去把事情做到极致,一定要找到答案才罢休,打破砂锅问到底。不懈的努力与对精益求精的追求,使徐老师成就了自我。
教师阶段,徐老师继续贯彻他那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工匠精神。在长期的实训教学中,他始终使用高超技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特长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养。他经常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一些基础研究项目,弘扬工匠精神在大学学子、青年人身上体现,将学生打磨成针。这更需要耐心与细致,在他带领的学生中,也不乏有成功者,他们在徐老师工匠精神的熏陶下,形成了自己的匠心。
工匠精神不是仅仅靠语言能够轻易解释的,但确是我们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的。坚持不断地奋斗,精益求精的追求,在成就自己的同时,如何成就他人,徐老师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湖州师范学院工学院
见证工匠初心,赓续精神血脉——寻访湖州工匠社会实践团
钟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