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非遗文化常常在我们耳边响起,但由于没有亲身的感悟,总觉得遥远而飘渺,而在经历了南浔辑里湖丝的实践调查后,我却对非遗文化产生了不一样的感觉。
事实上,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这些非遗文化是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先辈们代代积累下来的精粹,是我们要去了解、继承并传给后世的东西。但是,仅仅是清楚地知道这些是没有用的,只有真正去接触才能真正明白非遗文化的境况。这样的想法在我昨日整理辑里湖丝的采访资料时更加强烈。辑里湖丝从曾经的名震海内外到如今的偏安一隅,它的逐渐消逝是由各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但是总的来说,无非是它在工业化的浪潮中被吞没,在现代化的信息冲突中被甩在身后,它没有在时代浪潮中改革成功,必然在市场上被抛弃。但正如王一士先生所说,现在的辑里湖丝并不是作为一种经济产业所存在,它更多的是以一种文化的形式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因此王一士先生不断地搜集着辑里湖丝存在的证据,把它曾经所获得的荣誉向世人展示,为的是让人知道我们曾经拥有过如此优秀的蚕桑文化。当然,尽管辑里湖丝进行了这种身份上的转变,但实际上,它的传承却依然困难重重,后继无人只是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宣传效果不佳,政府不重视等情况也让这项非遗文化的境遇雪上加霜。